一、CSP-J1 常考的排序算法
CSP-J1 主要涉及基础排序算法,难度适合入门级选手,重点包括:
1.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 核心思想:重复遍历数组,每次比较相邻元素,若顺序错误则交换,直到没有元素需要交换(像 “气泡” 上浮)。
- 时间复杂度:O (n²)(最坏 / 平均情况),O (n)(最好情况,已排序数组加优化)。
- 特点:稳定排序(相等元素相对位置不变),原地排序(不需要额外空间)。
- 考查重点:
- 程序代码的阅读(如给定冒泡排序代码,判断输出结果)。
- 排序过程中元素的交换次数或比较次数。
- 对算法优化的理解(如添加标志位,提前结束已排序数组的遍历)。
2. 选择排序(Selection Sort)
- 核心思想:每次从待排序部分找到最小(或最大)元素,放到已排序部分的末尾,直到全部排序完成。
- 时间复杂度:O (n²)(无论何种情况,需固定次数的比较)。
- 特点:不稳定排序(可能改变相等元素的相对位置),原地排序。
- 考查重点:
- 排序过程中 “选择” 最小元素的步骤分析。
- 与冒泡排序的区别(交换次数更少,比较次数相同)。
3.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
- 核心思想:将数组分为 “已排序” 和 “待排序” 两部分,每次从待排序部分取一个元素,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类似整理扑克牌)。
- 时间复杂度:O (n²)(最坏 / 平均情况),O (n)(最好情况,已排序数组)。
- 特点:稳定排序,原地排序,对接近有序的数组效率高。
- 考查重点:
- 插入过程中元素的移动次数。
- 对部分有序数组的排序结果分析。
4. 快速排序(Quick Sort)
- 核心思想:选择一个 “基准值”,将数组分为 “小于基准” 和 “大于基准” 两部分,递归对两部分排序(分治法)。
- 时间复杂度:O (n log n)(平均情况),O (n²)(最坏情况,如已排序数组选两端为基准)。
- 特点:不稳定排序,平均效率高,是实际应用中常用的排序算法。
- 考查重点:
- 基准值的选择对排序过程的影响。
- 某一轮排序后数组的状态(如 partition 操作后的结果)。
- 递归调用的次数或深度。
5. 归并排序(Merge Sort)
- 核心思想:将数组不断二分至单个元素,再逐步合并两个有序子数组(分治法)。
- 时间复杂度:O (n log n)(所有情况,稳定)。
- 特点:稳定排序,需要额外 O (n) 空间,适合大规模数据排序。
- 考查重点:
- 合并两个有序数组的过程分析。
- 递归拆分与合并的步骤。
6. 其他基础排序
- 计数排序:适用于整数范围较小的场景,通过统计每个数的出现次数实现排序(O (n + k) 时间复杂度,k 为数值范围)。
- 桶排序:将数据分到多个 “桶” 中,对每个桶单独排序后合并(依赖数据分布)。
二、CSP-J1 中排序的考查形式
CSP-J1 的题型为选择题和阅读程序题(无编程题),排序相关内容主要以以下形式出现:
1. 程序阅读题(核心考查形式)
给出一段排序算法的代码(如冒泡、快速排序的片段),要求:
- 分析程序的功能(判断是哪种排序)。
- 输入特定数组后,输出排序结果或中间状态(如第 k 轮排序后的数组)。
- 计算排序过程中元素的比较次数、交换次数或移动次数。
示例:
以下是一段冒泡排序的代码片段,输入数组[3,1,4,2],问第 1 轮排序后数组的状态:
void bubbleSort(int a[],int n){
for(int i=0;i<n-1;i++){
for(int j=0;j<n-1-i;j++){
if(a[j]>a[j+1]){
swap(a[j],a[j+1]);
}
}
}
}
解析:
第 1 轮中,j 从 0 到 2(n-1-i=3-0=3,j<3),比较并交换 3 和 1、4 和 2,结果为[1,3,2,4]。
2. 选择题
- 比较不同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空间复杂度。
- 判断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如 “以下哪种排序是稳定的?”)。
- 分析排序算法在特定场景下的效率(如 “对接近有序的数组,哪种排序效率最高?”)。
3. 完善程序题
给出一段不完整的排序代码(如快速排序的 partition 函数),要求补充缺失的语句,使其能正确排序。
三、备考重点
- 掌握排序过程:手动模拟每种排序的步骤(如冒泡排序的每轮交换、快速排序的基准划分),这是解决程序阅读题的关键。
- 区分算法特性:熟记各排序的时间复杂度、稳定性、空间复杂度,尤其是冒泡、选择、插入的区别,以及快速排序与归并排序的对比。
- 关注细节处理:如排序的边界条件(数组长度为 0 或 1 时的处理)、优化技巧(冒泡排序的标志位、快速排序的基准选择)。
通过针对性练习上述内容,可有效应对 CSP-J1 中与排序相关的考查。
希望大家能考个好成绩!!!
谢谢!!!
| 排序算法 | 核心思想 | 时间复杂度(最坏) | 时间复杂度(平均) | 时间复杂度(最好) | 空间复杂度 | 稳定性 | 原地排序 | 适用场景 |
|---|---|---|---|---|---|---|---|---|
| 冒泡排序 | 重复遍历数组,相邻元素比较交换,使大元素 “上浮” 到末尾 | O(n²) | O(n²) | O (n)(加优化标志位) | O(1) | 稳定 | 是 | 小规模数据、接近有序的数据 |
| 选择排序 | 每次从待排序部分选最小(大)元素,放到已排序部分末尾 | O(n²) | O(n²) | O(n²) | O(1) | 不稳定 | 是 | 小规模数据,对交换次数敏感的场景 |
| 插入排序 | 将元素逐个插入到已排序部分的正确位置(类似整理扑克牌) | O(n²) | O(n²) | O (n)(已排序数组) | O(1) | 稳定 | 是 | 小规模数据、接近有序的数据(如部分排序的数组) |
| 快速排序 | 选基准值,将数组分为 “小于基准” 和 “大于基准” 两部分,递归排序 | O (n²)(已排序数组选两端为基准) | O(n log n) | O (n log n)(平衡划分) | O (log n)~O (n)(递归栈空间) | 不稳定 | 是 | 大规模数据,平均效率高的场景 |
| 归并排序 | 数组二分至单个元素,再合并两个有序子数组(分治法) | O(n log n) | O(n log n) | O(n log n) | O (n)(临时数组) | 稳定 | 否 | 大规模数据,要求稳定排序的场景 |
| 计数排序 | 统计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再按顺序输出(非比较排序) | O (n + k)(k 为数值范围) | O(n + k) | O(n + k) | O(n + k) | 稳定 | 否 |
数值范围小且为整数的场景(如年龄、成绩排序) |
329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