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看到一句有趣的话:“感冒在家、等待扑杀”,于是叫了老婆一起来看。今天早上,发现全家都感冒了。
2、有一个字,以前一直不知道读什么,今天知道了。
谶:chèn,详细的解释和读音:
词霸搜索
3、订阅徐静蕾的blog,居然发现和一个这么有名的人,有经历相似之处:
徐博客的学语言简史
4、近日看《非常道》,颇有些有趣的段落,抄两段上来大家欣赏一下:
蒋百里29时任保定军校校长,他到学校视事的第一天,向学生们训话,较为简洁:“今天方震到校,有两件事向同学们谈一谈:一点关于精神方面,一点关于教育方面……方震如不称职,当自杀以明责任。”半年后蒋自杀,震动全国,幸而得救。
实在是不过瘾,google了一把蒋百里的简历:
蒋百里(1882—1938)
字方震,浙江海宁人。1899年考入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学习军事,1906年赴德国研习军事。1903年在东京主编《浙江潮》。1912年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1938年5月起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他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国民党高级军事顾问、陆军上将。蒋百里是把近代西方先进军事理论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代表作《国防论》凝聚着他一生军事著作的精华。
1938年11月在广西宜山去世。
再抄一条:
王芸生等人办《大公报》的社训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王以为新闻记者要敢于说真话,不怕杀头。他曾对后生小子们说:“抓到刑场,揪住小辫儿,钢刀一举,咔嚓一声的时候,小子,你要一声不吭,咬紧牙关顶得住,才算一条好汉,一个好记者。”
再百度一下王芸生的简历:
王芸生(1901-1980)中国新闻工作者。原名德鹏,天津人。早年在天津当学徒。五卅运动中组织工会,编辑报刊,进行反帝宣传。1926年至上海参加报刊编辑工作。1928年任天津《商报》总编辑,始以"芸生"名撰稿。1929年入《大公报》,历任该报天津、上海、重庆等版编辑、主笔、总编辑。1941年成为该报言论的主要撰稿人和该报评论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胜利后任《大公报》上海版总编辑。1948年底,响应中国的号召,进入华东解放区,旋抵北平(今北京)。1949年5月返回刚刚解放的上海,任《大公报》社长至1966年。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著有《芸生文存》、《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等。
相关的文章还有很多:
Baidu“王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