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元年”。年初,“低空经济”一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正式亮相,这对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对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将在政策上设定航向,助力其稳步前行。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催生出的一种综合经济形态,也是当下最为火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这片被万众瞩目的万亿级市场新蓝海——低空经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魅力?
什么是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指各类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低空经济的经济活动范畴广泛,涵盖了从低空飞行到低空制造、低空保障,再到综合服务的全方位产业链。其中,低空飞行作为核心与主体,不仅涉及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先进飞行器的应用,还直接提供了最终的产品形态或服务模式,强有力地牵引并促进了其他三个板块——低空制造(聚焦于飞行器及其关键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低空保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运营及管控系统),以及综合服务(涵盖飞行服务、租赁、教育培训等多元化服务)的协同发展。
理解低空经济的内涵,要从以下两个关键点入手。
一是低空经济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飞行活动为牵引。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低空空域”是指“垂直范围原则为真高1000米以下,可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具体划设高度范围”的空域。随着低空应用深入发展,管理部门和业内普遍将高度上升至3000米。低空经济以飞行活动为牵引,服务农业、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