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斯方法应用:检测时间序列拐点

本文介绍了如何运用贝叶斯方法来检测制造设备如贴片机的时间序列拐点,以预防产品质量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设备性能变化,包括平均值阶跃变化、平均值渐变和标准偏差突变。文章详细阐述了贝叶斯方法的基础,以及在产线设备性能拐点案例中的应用,包括后验概率的生成和多进程平行计算,以提高计算效率。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随着时间推移,制造设备比如贴片机的位置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小的偏差。这些偏差可能是阶跃,也有可能是渐变的形式。由于偏差值很小,产线的自动光学检测设备并不会报警;然而小的偏差如果不经处理,经过一定时间累积会产生较大偏差,影响产品质量。

为了能够提前发现设备偏差并在产生质量问题以前及时调整,产线工程师需要有工具能够持续监测设备各个部件的性能,在出现平均值或标准偏差的拐点时提醒工程师及时做设备调整。

这是一类时间序列检测拐点的问题,可以通过贝叶斯方法求解任意时间点出现拐点的概率。

贝叶斯方法基础

摘抄自刘未鹏: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公式是怎么来的?

使用 wikipedia 上的一个例子:

一所学校里面有 60% 的男生,40% 的女生。男生总是穿长裤,女生则一半穿长裤一半穿裙子。有了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容易地计算“随机选取一个学生,他(她)穿长裤的概率和穿裙子的概率是多大”,这个就是前面说的“正向概率”的计算。然而,假设你走在校园中,迎面走来一个穿长裤的学生(很不幸的是你高度近似,你只看得见他(她)穿的是否长裤,而无法确定他(她)的性别),你能够推断出他(她)是男生的概率是多大吗?

一些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决策与判断》以及《Rationality for Mortals》第12章:小孩也可以解决贝叶斯问题),我们对形式化的贝叶斯问题不擅长,但对于以频率形式呈现的等价问题却很擅长。在这里,我们不妨把问题重新叙述成:你在校园里面随机游走,遇到了 N 个穿长裤的人(仍然假设你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们的性别),问这 N 个人里面有多少个女生多少个男生。

假设学校里面人的总数是 U 个。60% 的男生都穿长裤,于是我们得到了 U P(Boy) P(Pants|Boy) 个穿长裤的(男生)(其中 P(Boy) 是男生的概率 = 60%,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男生的比例;P(Pants|Boy) 是条件概率,即在 Boy 这个条件下穿长裤的概率是多大,这里是 100% ,因为所有男生都穿长裤)。40% 的女生里面又有一半(50%)是穿长裤的,于是我们又得到了 U P(Girl) P(Pants|Girl) 个穿长裤的(女生)。加起来一共是 U P(Boy) P(Pants|Boy) + U P(Girl) P(Pants|Girl) 个穿长裤的,其中有 U P(Girl) P(Pants|Girl) 个女生。两者一比就是你要求的答案。

下面我们把这个答案形式化一下:我们要求的是 P(Girl|Pants) (穿长裤的人里面有多少女生),我们计算的结果是 U P(Girl) P(Pants|Girl) / [U P(Boy) P(Pants|Boy) + U P(Girl) P(Pants|Girl)] 。容易发现这里校园内人的总数是无关的,可以消去。于是得到

P(Girl|Pants) = P(Girl) P(Pants|Girl) / [P(Boy) P(Pants|Boy) + P(Girl) * P(Pants|Girl)]

注意,如果把上式收缩起来,分母其实就是 P(Pants) ,分子其实就是 P(Pants, Girl) 。而这个比例很自然地就读作:在穿长裤的人( P(Pants) )里面有多少(穿长裤)的女孩( P(Pants, Girl) )。

上式中的 Pants 和 Boy/Girl 可以指代一切东西,所以其一般形式就是:

P ( B ∣ A ) = P ( A ∣ B ) P ( B ) / [ P ( A ∣ B ) P ( B ) + P ( A ∣   B ) ∗ P (   B ) ] P(B|A) = P(A|B) P(B) / [P(A|B) P(B) + P(A|~B) * P(~B) ] P(BA)=P(AB)P(B)/[P(AB)P(B)+P(A B)P( B)]

收缩起来就是 P ( B ∣ A ) = P ( A B ) / P ( A ) P(B|A) = P(AB) / P(A) P(BA)=P(AB)/P(A)

其实这个就等于 P ( B ∣ A ) ∗ P ( A ) = P ( A B ) P(B|A) * P(A) = P(AB) P(BA)P(A)=P(AB)

产线设备性能拐点案例:数学建模

以贴片机为例:根据业务场景,确定了三类需要检测的性能拐点:

  • 贴片位置偏差平均值阶跃变化

  • 贴片位置偏差平均值渐变

  • 贴片位置浮动大小(标准偏差)突变

根据这三类性能拐点,将问题描述为包含拐点的混合线性模型:

y ( t ) = β 0 ϕ − θ + β 1 ζ − θ + β 2 ζ + θ + β 3 ϕ + θ + ξ ( t ) y(t) = \beta_0 \phi_-^\theta + \beta_1 \zeta_-^\theta + \beta_2 \zeta_+^\theta + \beta_3 \phi_+^\theta + \xi(t) y(t)=β0ϕθ+β1ζθ+β2ζ+θ+β3ϕ+θ+ξ(t)

其中 ϕ \phi ϕ ζ \zeta ζ都是阶跃函数, ϕ \phi ϕ为常数阶跃, ζ \zeta ζ为线性阶跃:

ϕ − θ = { 1 if  t  &lt;=  θ 0 else \phi_-^\theta = \begin{cases} 1 &amp;\quad \text{if } t \text{ &lt;= } \theta \\ 0 &amp;\quad \text{else} \end{cases} ϕθ={ 10if t <= θelse

ϕ + θ = { 1 if  t  &gt;=  θ 0 else \phi_+^\theta = \begin{cases} 1 &amp;\quad \text{if } t \text{ &gt;= } \theta \\ 0 &amp;\quad \text{else} \end{cases} ϕ+θ={ 10if t >= θelse

ζ − θ = { θ − t if  t  &lt;=  θ 0 else \zeta_-^\theta = \begin{cases} \theta - t &amp;\quad \text{if } t \text{ &lt;= } \theta \\ 0 &amp;\quad \text{else} \end{cases} ζθ={ θt0if t <= θelse

ζ + θ = { θ − t if  t  &gt;=  θ 0 else \zeta_+^\theta = \begin{cases} \theta -t &amp;\quad \text{if } t \text{ &gt;= } \theta \\ 0 &amp;\quad \text{else} \end{cases} ζ+θ={ θt0if t >= θelse

计算 ϕ − θ \phi_-^\theta ϕθ ϕ + θ \phi_+^\theta ϕ+θ ζ − θ \zeta_-^\theta ζθ ζ + θ \zeta_+^\theta ζ+θ的Python代码示例如下:

import numpy as np
def xiMinus(theta, t, mode = 'constant'):
    scale = 1
    if mode == 'constant':
        if t <= theta:
            return -1.0 / scale
        else:
            return 0.0
    if mode == 'linear':
        if t <= theta:
            return 1.0 / scale * (theta - t)
        else:
            return 0.0

def xiPlus(theta, t, mode = 'constant'):
    scale = 1
    if mode == 'constant':
        if t <= theta:
            return 0.0
        else:
            return 1.0 / scale
    if mode == 'linear':
        if t <= theta:
            return 0.0
        else:
            return 1.0 / scale * (t - theta)

ξ ( t ) \xi(t) ξ(t) 为在平均值左右正态分布的随机浮动,分布的标准偏差也在拐点测试的范围内,i.e.假设数据浮动的幅度也有可能出现阶跃。所以定义随机浮动的标准偏差:

S T D ( ξ ( t ) ) = σ ( 1 + s 1 ζ − θ + s 2 ζ + θ ) STD(\xi(t)) = \sigma(1 + s_1 \zeta_-^\theta + s_2 \zeta_+^\theta) STD(ξ(t))=σ(1+s1ζθ+

<think>好的,我需要帮助用户用MATLAB实现基于贝叶斯方法序列数据拐点检测。首先,我得回忆一下贝叶斯拐点检测的基本原理。贝叶斯方法通常涉及后验概率的计算,而拐点检测可能需要寻找数据序列中的突变点,比如均值或方差的变化。 用户提供的引用里有几个相关的资料。引用[1]提到了贝叶斯突变检测中使用对数转换防止计算溢出,这点很重要,因为累积乘积可能导致数值不稳定。引用[3]展示了算法结果,其中转折点的后验概率用黄线表示,峰值处为最可能的拐点。这提示我需要计算每个点作为拐点的概率,并找到其峰值。 接下来,我需要考虑如何在MATLAB中实现这一过程。通常,贝叶斯方法需要先定义似然函数和先验分布。假设数据在拐点前后的分布参数不同,例如均值变化。对于每个可能的拐点位置,计算给定数据下的后验概率,然后选择概率最大的位置作为拐点。 步骤可能包括: 1. 遍历所有可能的拐点位置。 2. 对每个位置,将数据分为前后两段。 3. 计算每段的似然,假设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估计均值和方差。 4. 应用贝叶斯定理,结合先验概率计算后验概率。 5. 使用对数转换来处理似然的累积乘积,避免数值下溢。 然后,根据引用[2]中的平滑处理方法,可能需要预处理数据,去除异常值或平滑数据,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例如,使用中值滤波或指数平滑。 在编码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如何处理分段后的数据,特别是当拐点靠近两端时。 - 选择合适的先验分布,比如均匀分布,假设每个点作为拐点的先验概率相同。 - 对后验概率进行归一化,使其总和为1,便于比较。 - 使用指数和对数转换来保持数值稳定性,如引用[1]所述。 测试部分,可以生成带有已知拐点的合成数据,比如正弦波加噪声,然后验证算法是否能正确检测到拐点位置。如引用[3]中的示例,绘制原始数据和后验概率曲线,观察峰值是否对应实际拐点。 可能遇到的问题包括计算效率低,因为遍历所有点计算后验概率可能耗时。优化方法可以包括限制拐点的搜索范围,或使用动态规划等技术加速计算。 最后,需要将整个流程整合成MATLAB代码,包括数据预处理、后验概率计算、结果可视化等步骤,并确保代码的效率和正确性。</think>### 逐步解答:基于贝叶斯方法序列拐点检测 #### 1. 贝叶斯拐点检测原理 贝叶斯拐点检测通过计算序列中每个点作为拐点的后验概率,定位概率最大值对应的位置。核心公式为: $$P(\tau | \mathbf{y}) \propto P(\mathbf{y} | \tau) P(\tau)$$ 其中: - $\tau$ 是可能的拐点位置 - $P(\mathbf{y} | \tau)$ 是给定拐点位置的似然函数 - $P(\tau)$ 是先验概率 #### 2. MATLAB实现步骤 **步骤1:数据预处理(参考引用[2])** ```matlab % 生成测试数据(正弦波+噪声+拐点) t = 1:100; y = [sin(t(1:50)*0.2), 0.5*sin(t(51:100)*0.4 + 2)] + 0.3*randn(1,100); % 中值滤波去噪(可选) y_smooth = medfilt1(y, 5); ``` **步骤2:定义似然函数** 假设拐点前后数据服从独立正态分布,似然函数为: $$P(\mathbf{y} | \tau) = \prod_{i=1}^{\tau} \mathcal{N}(y_i | \mu_1, \sigma_1^2) \cdot \prod_{i=\tau+1}^{N} \mathcal{N}(y_i | \mu_2, \sigma_2^2)$$ **步骤3:对数似然计算(防止溢出,参考引用[1])** ```matlab function log_likelihood = compute_log_likelihood(y, tau) segment1 = y(1:tau); segment2 = y(tau+1:end); mu1 = mean(segment1); mu2 = mean(segment2); sigma1 = std(segment1); sigma2 = std(segment2); log_likelihood = sum(log(normpdf(segment1, mu1, sigma1))) + ... sum(log(normpdf(segment2, mu2, sigma2))); end ``` **步骤4:计算后验概率分布** ```matlab n = length(y); posterior = zeros(1, n-2); % 排除首尾点 for tau = 2:n-1 posterior(tau-1) = compute_log_likelihood(y_smooth, tau); end % 转换为概率(归一化) posterior = exp(posterior - max(posterior)); % 数值稳定处理 posterior = posterior / sum(posterior); ``` **步骤5:定位拐点** ```matlab [~, detected_tau] = max(posterior); fprintf('检测到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