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它为其他对象提供一种代理以控制对这个对象的访问。
在代理模式中,主要有三个角色:
一、抽象主题(Subject):定义了真实主题和代理主题的公共接口,客户端通过这个接口来调用真实主题或者代理主题的方法。
二、真实主题(Real Subject):真正实现业务逻辑的对象。
三、代理主题(Proxy):代理主题持有一个真实主题的引用,在调用真实主题的方法前后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操作,比如权限控制、日志记录、缓存等,从而实现对真实主题的间接访问和控制。
例如,在网络访问场景中,当你访问一些需要较长时间加载的资源时,可以使用代理模式。代理对象先检查缓存中是否有该资源,如果有则直接返回,否则通过真实对象去网络上获取资源并缓存起来供下次使用。
代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有:
- 可以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基础上,通过代理对象对目标对象进行功能扩展。
- 能够增强目标对象的安全性,例如通过代理对象进行权限控制,防止未授权的访问。
- 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比如通过代理对象进行缓存操作,减少对目标对象的重复访问。
缺点是:
- 代理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系统的复杂性,因为需要引入代理对象和额外的接口。
- 可能会导致系统的性能下降,特别是在代理对象的额外操作比较复杂时。
在 Java 中,与代理模式相关的注解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Transactional
Spring 框架中的事务注解,它使用了代理模式来实现事务的管理。当一个方法被标注了@Transactional
后,Spring 会在运行时为该方法创建一个代理对象,在代理对象中实现事务的开启、提交或回滚等操作。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transaction.annotation.Transactional;
public class UserService {
@Transactional
public void saveUser() {
// 保存用户的业务逻辑
}
}
二、@Cacheable
同样来自 Spring 框架,用于缓存方法的返回结果。它也是通过代理模式在方法调用前后进行缓存的操作。当一个方法被标注@Cacheable
后,Spring 会创建一个代理对象,在代理对象中检查缓存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缓存结果,否则执行方法并将结果存入缓存。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cache.annotation.Cacheable;
public class ProductService {
@Cacheable("productCache")
public Product getProductById(int id) {
// 根据 id 查询产品的业务逻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