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小时理论 2016-06-23罗辑思维第4季第17期:王煜全:创新,认知升级与摆脱窘境中,提出了一个1000小时理论,任何一个企业,与最先进的企业可能相差的只是1000小时。理论有一个前提,资源共享,举得例子就是阿尔法狗的蒙特卡洛算法公开后,迅速世界上很多公司几个月时间内,很快就掌握了此种算法,应用到自己的产品中。当然这里的“相差”只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从模型到产品生产,在到批量生产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在互联网时代,大家的技术水平如果不突出,其实都是90分上下,如果有人达到领先,其他人掌握此技术的时间会非常快,很快又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
这个1000小时理论对于中国的教育体制来说也有点适用,工作中用到的技能可能不到自己掌握的10分之一,那多学的的90%有什么用呢?从长远看,除了在交叉学科上有所作为,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了,每个人可能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90分,可能在90分的领域不能胜任做好工作,但是如果花上1000小时,那么很快就可以把自己以前的“学的没用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一项技能。
制造力与营造力
大规模生产复杂电子设备的制造力也是一个核心竞争力,而且王煜全认为只有中国有这种能力。所以在1000小时的理论基础上,中国的企业虽然创新力不足但是也非常有竞争力。营造力是郎咸平教授提出的,地产业不仅会房屋建设,而且会提供配套设备,并且提供运营的服务。天天广告的马来西亚碧桂园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有点互联网的服务精神,通过第三产业服务来挣钱,向发达国家迈进了。
听到罗胖的的《如何成为高手》,所说的观点与几年前的看到的一片文章《最牛B的编码套路》中所述观点高度一致,回顾自己最近的经历,单独成篇,自勉。
1)工作不是“训练”
在竞技体育中,职业与非职业的人的水平往往有着巨大的差距。对于这些职业运动员来说,工作基本等于是训练。除此之外,大多数行业中,工作并不是训练,包括IT。出租车司机每天要跑上百公里,但开车的技能与专业赛车手远远不能比。我们天天对着电脑打字,打字速度上基本也不会在有提高。专业的打字员为什么速度会快很多?因为他们是经过刻意的训练,使复杂但更快速的输入法,对生僻字进行刻意的学习
《罗辑思维》笔记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19-12-19 22:17:28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