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引言
你是否注意到,有些 DeFi 平台动辄便宣称 LP 年化收益 30%、50%,甚至更高?但当你真的退出流动性池,却惊讶发现自己的收益远低于期待,甚至比直接持币还少?这背后隐藏的“罪魁祸首”就是——无常损失(Impermanent Loss)。
无常损失是去中心化交易所(AMM 模型)中流动性提供者最容易忽视却又最致命的风险之一。本文将通过通俗示例、数学公式与真实案例,层层剖析什么是无常损失,它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计算和规避。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将能够:
-
理解 AMM 中无常损失的本质;
-
计算不同价格变动下的损失程度;
-
通过策略和工具降低风险,提升 LP 收益表现。
一、什么是无偿损失?
无偿损失(Impermanent Loss,简称 IL)
常常让很多DeFi新手迷糊,其实它很直白:你在自动做市(AMM)池里存了两种资产,结果它们价格变了,最后你从池里取回的资产在价值上可能不如你直接持有时那么划算。
无偿损失是提供 AMM 型流动性时的一种 潜在机会成本:
当你往池里投入两个资产(如 ETH与DAI)后,若其价格比率变化,AMM 会自动调节你的资产组合。
虽然池子总价值可能上涨,但你因资产重组造成收益不及直接持有,就构成一种“损失”。
它称“无偿”,因为不一定会失去,只有退出时价差存在才会变成真的损失。
二、为什么会有这种“损失”?
AMM 维护类似 x·y = k 的算法平衡:你加入两种资产,交易产生时自动调整各自数量。
如果价格出现偏离,比如 ETH 涨、DAI 不变,池子会卖出ETH买DAI;
导致你最后取出来的 ETH 减少,DAI 却增加,而两者价值加起来不及你直接持有时那么多
举个直接例子
最开始向 AMM 池提供 1 ETH + 1000 DAI,总价值 = 2000 DAI。
后来:ETH 的市场价格涨到了 2000 DAI。
我们要算的是:当你撤出流动性时,你会拿回多少 ETH 和 DAI?并与直接持有对比,看亏了多少钱。
三、计算实例详解
假设你向 ETH-DAI 池注入 1 ETH + 1000 DAI(当时 ETH 价格为 1000 DAI),总价值为 2000 DAI。
3.1 提取后资产数量计算
3.2 与持币对比
若直接持有:
1 ETH + 1000 DAI 在价涨后价值 = 2000+1000=3000 DAI
相比之下,你在 AMM 中取出只值 2828 DAI,因此亏损了 172 DAI ≈ 5.7%,这就是无常损失
四、通用计算公式
五、引入手续费影响
在现实中,LP 会因交易手续费获利,一般为 0.3%。在高交易量或高波动的池子里,这笔收益可能覆盖或超过 IL:
六、Python 快速计算函数
import math
def impermanent_loss(p):
return 2 * math.sqrt(p)/(1+p) - 1
# 示例:价格涨 50%
p = 1.5
il = impermanent_loss(p)
print(f"价格变化 p={p}, 无常损失率约 {il*100:.2f}%")
# 输出:价格变化 p=1.5, 无常损失率约 -2.04%
七、实用建议与对冲策略
总结
在本文中,我们从定义、原理、公式、实例和对冲策略多个维度深入解读了无常损失:明白了为什么价格波动会导致提供流动性时“悄悄”亏钱;学会了用公式与代码计算 IL,并结合手续费收益做实际评估;掌握了多个应对 IL 的策略与技术手段,包括资产选择、区间流动性、动态费率、衍生品对冲等。愿这篇文章不仅帮你掌握理论,还能助你在 DeFi 实践中持续优化收益,远离无常损失的“坑洞”。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遇到的流动性挑战、策略测试结果,或帮助你进一步扩展 tool-kit 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