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那时候的选择
还记得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由于是西南边陲小县城的,周围的亲戚基本都是在一辈子在小县城里面生活,在他们的观念里面都是毕业以后回老家来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当年的我对行业,对外面的世界都是一无所知的,只知道考高分,上个好大学,选个好专业方便以后就业,摆脱家里面贫苦的现状。面临选择的时候我犹豫了,我不知道亲戚们的建议是不是最好的,他们只走过这么一条路,他们也不知道其他路是怎么样的。我从小就喜欢数学,曾经为了买一本数学的课外书可以几周不吃早餐,因为看数学的新知识可以“充饥”,但是我也不知道面对实际的生活数学到底有什么用,换句话说数学能不能赚钱,靠什么赚钱,这些疑问没有人为我解答,在他们眼里什么数学,只要以后能找份稳定的工作,不要饿肚子就行了。
最终我考虑了现实的压力还是选择了一个工科专业,虽然家里面人都不是很认可,但是我相信工业可以强国,我可以做一个工程师,我可以搞技术,我可以改变我的生活。在没有人祝福的情况下我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的选择
大学四年面临毕业了,很多企业来我们学校宣讲,又面临人生的一次选择。我学习的工科专业,硬件学习了一部分,软件也会一些。就薪资和发展来看当时去互联网公司是很好的选择,但是那会互联网公司的开发岗都是不要本科生的,研究生起步,当时投简历的十个里面可能只有一个本科生。还好当时简历通过了,参加了百度的笔试,一看到题目吓坏了,都是算法题,大部分都不会,比起专业计算机同学劣势很明显。后来和几个同学又去参加了招聘会,很多中小型企业的,对我们应届生也是很不友好,上来就问你有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就直接pass掉了。很无奈,当初选择工科专业就是为了好找工作,现在找工作怎么那么困难,可能还是自己大学没有学好,没有充分利用好时间来增长自己的能力。不过可以明显发现大学知识和企业要求的脱节的,大学里面偏向于理论,企业偏向于应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面试自己也终于拿到了offer,是做数据分析的,开始还觉得和数学关系比较大,自己应该可以发挥作用。
工作三年的选择
在企业工作也三年了,岗位虽然是数据分析,但是也用不了多少数学的东西,在此期间我发现数据收集的手段还很原始,于是发挥自己编程的优势将数据收集逐步用软件系统替代了,数据处理生成报表的工作也逐步用工具软件实现了。我从一个数据分析工程师做成了一个软件开发工程师。我明白用软件的手段去替代人力可以发挥我的价值,于是我和部门经理提了申请,去了软件开发部门,专门做制造部门的软件开发。
工作六年的选择
在制造软件开发部门呆了三年,自己做了很多项目,从自动化测试,到自动贴标贴,再到OA系统,再到维修管理,同时自己也带出了两个徒弟,不过两个徒弟学成之后就跳槽去其他公司拿高薪了。后来我渐渐意识到只做项目的话自己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如果能带领一个团队来做成几个大项目,那肯定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的。就在这个技术和职业的瓶颈期我选择了离职(这家公司技术岗转管理基本不可能),不过这次的求职经历也很坎坷,自己虽然做过很多东西,但是和市面上的开发岗差别还挺大,感觉自己技术又落后了。
后来争取到了一个腾讯的面试,面试官对我的经历也很看好,觉得我适合做测试开发(面向测试的开发),毕竟我做了那么多项目,技术广度是有的,虽然后面没有给offer,不过还是很感谢这位面试官的,让我找到了自己的新方向。
最终我拿到了一家创业公司的offer,做测试开发的。
新公司的转型
在新的公司毕竟人也少,领导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在做成了几个项目后很快我被提拔为了经理,开始管理几个人的团队。坐上管理后写代码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还是很怀念当年痴迷于技术的时候,不过我也没有松懈,利用空闲时间研究新的技术,同时看一些管理的书籍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
在这个创业公司我呆了一年半确实成长了很多,也很感谢领导的赏识和提拔,让我站在一个技术管理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和解决问题,让我意识到光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管理思维,这样才可以在事业上更进一步。
由于家庭和个人发展的原因我需要一个更大的平台来发挥自己的实力,这次我选择了离开。不过经过这一年多的磨练,让我在技术及行业形态上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优势和缺点,这次找工作很顺利,很多大企业都抛来了橄榄枝。
相信新的工作会是新的起点,我将踏上新的征程。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愿你历尽千帆,归来还是少年”,还有那颗实业兴国的初心。
总结
我们人生很多次选择,每次选择将会决定我们后续一段时间的经历,权衡利弊后就不要后悔,放手去干,相信努力生活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当然这个运气不是上天给的,是自己争取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