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RAG(检索增强生成)+AI工作流+Agent的组合已成为企业落地大模型的核心范式。这一范式通过RAG解决大模型的“幻觉”与知识时效性问题,通过AI工作流实现多步骤任务的自动化编排,通过Agent赋予系统自主决策与工具调用能力,最终构建出“能思考、会协作、可扩展”的智能体应用。
然而,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LLM框架,如何选择适配自身业务需求的工具?

MaxKB、Dify、FastGPT、RagFlow、Anything-LLM五款主流框架,从核心定位、技术架构、RAG能力、AI工作流支持、Agent功能、部署与扩展性、适用场景等维度展开深度对比,为技术决策提供系统性参考。
一、核心定位与技术路线差异
五款框架虽均聚焦“RAG+工作流+Agent”,但核心定位与技术路线存在显著差异,这决定了其适用场景的边界。

| 工具 |
核心定位 |
技术路线特点 |
| MaxKB |
轻量级RAG+LLM一体化平台,主打“开箱即用” |
基于LLaMA系列模型优化,集成RAG全流程(索引-检索-生成),低代码配置导向 |
| Dify |
低代码AI应用构建平台,覆盖RAG、工作流、Agent等多能力融合 |
模块化设计,支持自定义插件与工作流节点,底层兼容主流LLM(GPT、Llama等) |
| FastGPT |
开源RAG+工作流框架,强调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
基于LangChain深度定制,模块化设计(检索器、LLM、输出解析器独立),支持本地部署 |
| RagFlow |
企业级RAG解决方案,侧重复杂场景的稳定性和可维护性 |
分层架构(数据层、索引层、服务层),支持多数据源接入与混合检索(向量+关键词) |
| Anything-LLM |
通用型LLM应用框架,支持RAG、Agent、工作流等多种模式 |
无预设限制,允许用户自定义工作流逻辑与Agent行为,兼容本地/云端部署 |
关键差异总结:
- 轻量vs企业级:MaxKB、Dify更侧重中小场景的快速落地;RagFlow、FastGPT(开源版)偏向中大型企业的复杂需求。
- 闭源vs开源:MaxKB、Dify为闭源(提供云服务);FastGPT、RagFlow、Anything-LLM支持开源/本地部署。
- 能力侧重:Dify强在工作流与插件生态;RagFlow强在RAG工程化;FastGPT强在模块化扩展;Anything-LLM强在通用性。
二、RAG能力对比:从索引构建到生成优化
RAG是智能体的“知识引擎”,其核心流程包括数据接入→索引构建→检索优化→生成增强。五款框架在RAG各环节的能力差异直接影响知识调用的准确性与效率。
1、数据接入与索引构建
| 工具 |
支持数据源类型 |
索引构建方式 |
特色功能 |
| MaxKB |
文本(PDF/Word/Markdown)、数据库(MySQL/PostgreSQL) |
自动抽取文本块(Chunk),支持向量数据库(Chroma/FAISS) |
内置“知识库”管理界面,支持手动/自动切分,支持增量更新 |
| Dify |
文本、API接口、数据库(需自定义连接器) |
支持向量存储(Chroma),需手动配置索引参数 |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3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