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速率
- 基本速率:所有的 Wi-Fi 设备都必须支持的速率。
- 每个STA (工作站)都保存一份传输速率列表(operational rate) ,记录了STA与AP所有支持的速率。
- AP负责维护一组基本速率,所有加入的STA必须支持的速率表。
- 所有的组播和广播帧,必须以基本速率传输。
- RTS和CTS等控制帧,必须以基本速率传输。
- 单播帧可以使用STA支持的任一速率进行传输。
- 应答帧必须使用与起始帧相同的调制方式(DSSS、CCK或OFDM)进行传输。
- 当信号质量变差,芯片就会以降速,提高发射功率来适应。
参数指标
- 空间流:表示收发设备的天线数量。其中,1X1表示收发都是单天线,2X2 MIMO表示收发采用两根天线。空间流越多,传输速度越快,功耗越大。
- MCS (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标号:
- 当存在一根天线(1X1),在每种带宽下,存在8种速率(记为MCS0-MCS8)
- 当存在两根天线(2X2),在每种带宽下,存在16种速率(记为MCS0-MCS15)
- 当存在三根天线(3X3),在每种带宽下,存在24种速率(记为MCS0-MCS23)
- 当存在四根天线(4X4),在每种带宽下,存在32种速率(记为MCS0-MCS31)
- 码率:编码速率,即有效信息与信息总量的比值。
- 调制方式:将数字信号调制到载波上进行传输。
- BPSK (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 二进制相移键控
- QPSK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正交相移键控
- 16-QAM,64-QAM,256-QAM,1024-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正交振幅调制
- HT(High Throughput)频宽模式: Wi-Fi的每个信道是20MHz,HT40模式将相邻两个信道捆绑一起进行传输。
- GI Guard Interval):帧间间隔,IEEE 802.11a/g要求发送的信息之间存在800ns的时间间隔;对于IEEE 802.11n,如果多径效应不严重时,可以将该间隔配置为400ns,将吞吐量提升近10%。
IEEE 802.11b 速率
调制方式 | 速率(Mbps) |
---|---|
DSSS | 1 |
DSSS | 2 |
CCK | 5.5 |
CCK | 11 |
IEEE 802.11a/g 速率
调制方式 | 码率 | 速率(Mbps) |
---|---|---|
BPSK | 1/2 | 6 |
BSPK | 3/4 | 9 |
QPSK | 1/2 | 12 |
QPSK | 3/4 | 18 |
16-QAM | 1/2 | 24 |
16-QAM | 3/4 | 36 |
64-QAM | 2/3 | 48 |
64-QAM | 3/4 | 54 |
IEEE 802.11n速率表
- IEEE 802.11n速率 = 有效载波数×编码率×子载波传输数位×空间流数×GI加成 / 数据传输时间 #3F51B5
例如:MCS5,20MHz,短帧间间隔,1X1空间流时:速率= 52 * (2/3) * 6bit * 1 * (10/9) / 4us=57.8Mbps - 对于IEEE 802.11n,单天线的情况下,理论速率最高为150Mbps;2X2 MIMO的情况下,理论速率最高为300Mbps;如果是4X4 MIMO,最高速率可达600Mbps。
空间流 | MCS标号 | 调制方式 | 码率 | HT20速率(Mbps) GI=800ns |
HT20速率(Mbps) GI=400ns |
HT40速率(Mbps) GI=800ns |
HT40速率(Mbps) GI=400ns |
---|---|---|---|---|---|---|---|
1X1 | 0 | BPSK | 1/2 | 6.5 | 7.2 | 13.5 | 15 |
1X1 | 1 | QPSK | 1/2 | 13 | 14.2 | 27 | 30 |
1X1 | 2 | QPSK | 3/4 | 19.5 | 21.7 | 40.5 | 45 |
1X1 | 3 | 16-QAM | 1/2 | 26 | 28.9 | 54 | 60 |
1X1 | 4 | 16-QAM | 3/4 | 39 | 43.3 | 81 | 90 |
1X1 | 5 | 64-QAM | 2/3 | 52 | 57.8 | 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