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IT环境有多难!十几年前的互联网大厂到底有多容易进?
最近,关于IT行业“寒冬”的话题不断被提及。东哥,也经常被IT圈的朋友、老同事问到这个话题。
东哥不禁有些感慨,入行16年了,IT行业的起起落落,见证过传统软件的辉煌,经历过电商行业的发展,亲历过移动互联网的辉煌,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时候,虽有焦虑,是自己不足够好没法冲击大厂的焦虑,但更多的还是希望。
而当下,从传智播客等IT培训机构面临招生难,到大厂招聘名额锐减,哪怕是老牌外包公司也在收缩招聘,整个行业的焦虑感都在不断蔓延。
有人说,现在IT圈就是“卷到飞起,找不到工作”;也有人感叹:
“十几年前的大厂,真的比现在好进得多!”
那么,十几年前的大厂招聘,究竟是怎样的环境?
当下又为何变得如此艰难?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
💼 01 | 03年:华为的校招,学渣都能进?
2003年的华为,知名度远不及今天。
虽然那时华为已经是通信行业的头部企业,但社会认可度不高。
最令人惊讶的是:
03年的华为校招,对学历、绩点都没啥要求。
只要是通信专业,基本上就能拿到offer。
即便是挂科、绩点一般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华为。
为什么?
- 那时候国内互联网环境刚起步,社会更崇拜外企(比如摩托罗拉、爱立信)。
- 华为虽然待遇不错,项目奖金很诱人,但远不如外企体面。
很多学生都嫌华为“土”,家境条件好一点的,都想着去外企或者国企,没多少人真心想进华为。
没想到,这批看似“被迫去华为”的人,后来靠着华为的项目制和股权激励,很多人财务自由了。
👨💻 02 | 04年:腾讯只要大专生,还主动“送钱”
04年的腾讯,情况更让人唏嘘。
那时候腾讯的校招,基本上是:
- 大专学历就行;
- 只要你想来,基本都会收。
更离谱的是,腾讯还会主动送周边公仔给学生,像是在求人加入。
更让人震惊的细节是:
当时有不少学生去腾讯实习,干了个把月就跑路,结果跑了还能分到奖金。
和现在比呢?
现在的腾讯实习生名额,卷到离谱,基本上得是海归+竞赛+项目经验三合一才有机会,哪还轮得到大专生。
🏭 03 | 07年:比亚迪被嫌弃,签了又毁约
再看看当年比亚迪的场景——
07年的比亚迪,校招宣讲会冷冷清清,HR的宣讲词结巴不清,学生们根本提不起兴趣。
很多学生签了协议,转头又毁约,直接放比亚迪鸽子。
那时大家眼里,比亚迪就是“破工厂”,比不上外企和国企的“高大上”。
谁能想到,这些年比亚迪一路逆袭,今天高攀不起的新能源巨头,当年却被视作“凑合凑合凑个offer”的备胎选项。
🏦 04 | 11年:BAT光芒万丈,华为“备胎”逆袭
到了2011年,国内互联网格局初步成型。
那时的互联网圈,BAT(百度、阿里、腾讯)最受追捧,外企和金融国企依旧香得不行。
华为虽有实力,但在大学生眼里,依然算不上“梦想企业”。
很多人都觉得:
“我想进BAT,进不去的话,就只能去华为吧。”
结果?
这些当年“进不去BAT,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华为”的人,反倒成了华为体系下最早拿到高收入的一批人。
很多人回头看,感叹:人生有时候,真的是机缘和运气决定的。
📉 05 | 当下:岗位少了,门槛高了,竞争白热化
回到现在。
- 互联网红利期过去,增量市场萎缩。
- 大厂也不再“疯招”了,校招/社招名额锐减。
- 很多大厂开始收缩,实习、外包、短期工成为主流。
想进IT大厂,学历要985/211,项目要多,最好还有实习背书。
甚至连二三线企业都开始挑剔:没有竞赛/实习?简历都不看。
对比十几年前的大厂校招环境,现在是真的难。
不仅是机会少了,整体的竞争激烈程度也是翻倍上涨。
🌟 06 | 写在最后:越是难,越要理性看待
看到这里,你可能也有点感慨:
- 当年大厂随便进,现在卷得头破血流;
- 传智播客这样的IT培训机构都难招生了;
- 就业焦虑是真实存在的。
但别忘了,时代一直在变化。
十几年前的大厂,很多人也没觉得自己在“捡到宝”;
今天的大厂再难进,依旧有人拼命努力,也有人另辟蹊径。
结合到我们自身,东哥16年前入行,从程序员干起。6年前,东哥切入电商行业,陆续创业开发不少软件。如电商短视频混剪软件、支付宝批量转账系统、返款工具、微信SCRM聚聊软件,也开源了一些如电商排单系统等电商工具,一片蓝海。但当下,每一个细分赛道,你都会发现,一片红海。也因此,客户选择多,自然也挑剔。但终究,要倒逼我们技术人,产品人,软件公司,把软件做的更有应用和落地价值,不断迭代,持续精进才能被客户看得上。
所以,别光焦虑,更要理性看待:
- 不是盲目去卷,而是看看自己的优势在哪儿;
- 不是死磕大厂,而是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更适合的赛道。
毕竟,能在每个时代“活下来、干出来”,才是最了不起的事。
🌈 07 | 越是卷,越要相信机会依旧存在
别被眼下的艰难彻底吓到——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焦虑,但也有它自己的机会。
- 技术的更新换代,从没停止过。
- 新赛道总会出现,AI、国产化替代、新能源、跨境电商……都在悄悄酝酿新红利。
- 有人觉得“卷到无解”,也有人默默沉下心,学新技术,换新方向,最后逆袭翻盘。
互联网没死,机会也没死。
只要你肯下功夫,保持学习、保持好奇,机会总会留给那些愿意坚持和尝试的人。虽然,成功的概率极低。
也许当下看似灰暗,
但每个拼过的努力,都会在未来的某个节点,变成你的底气和资本。
不管怎样,IT行业,也是当下像东哥这样的小镇做题家,逆天改命概率相对大一点的机会了。真的,我们没有放弃的资本,也没有放弃的勇气,只能相信,相信会好起来。
东哥今天下午在家,整理了稿子的大纲,初稿写的比较乱,有的写的也啰嗦,不改了,能看到这里,感谢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