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本文探讨了智能硬件的定义、关键特征以及未来的可能性。强调智能硬件应具备简化控制、降低学习成本、数据驱动和多硬件联动等特性,旨在提供实际价值而非仅靠联网。分析了当前市场上的伪智能现象,并提出真正的智能硬件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为用户提供附加价值。

http://www.cio.com.cn/eyan/401142.html?ref=myread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标签:智能电视人工智能智能硬件

访客:1646  发表于:2015-10-08 10:30:22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智能硬件的市场肯定是非常大的,但关键是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什么才是智能?

要讨论智能硬件,这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

智能,或者说人工智能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其实到目前为止尚未明确。维基百科上是这么说的:“‘智能’涉及到诸如意识、自我、心灵,包括无意识的精神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我们对我们自身智能的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往往涉及对人的智能本身的研究。其它关于动物或其它人造系统的智能也普遍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

我个人比较认同的一句话是,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虽然关于人工智能的准确定义还不明确,但是通常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通过技术手段使人与非人物体之间的交互能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类似。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智能硬件?

如果依据上面提到的共识来定义,那么智能硬件指的就是使用者能与产品的交互近似于人与人之间交互的硬件产品。以此来审视目前市场上的各类智能硬件的话,绝大部分都是不合格的。

举个栗子,现在所谓的智能电视,其实充其量是个多了能上网播放视频功能的电视。而这个功能其实并不新鲜,在智能电视出现之前,我们就可以通过将电脑连接至电视的方式来实现网络视频的播放,智能电视其实就是简化了播放流程。

那理想中的智能电视是怎么样的?智能电视应该通过了解用户的行为偏好,做出精准的内容推送。比如说用户有在每周的特定时间观看某个电视节目的习惯,那当我在那个时间段打开电视的时候,应该直接显示出我要看的电视台。再比如,当我想看个电影但没有明确目标的时候,智能电视应能够准确给我推荐,同时自动排除已观看过的影片等等。

再比如,智能空调应该是怎么样的?每个人感到舒适的温度是不一样的,空调需要做到的是识别目前处于房间内的人,并调节至最舒适的温度。另外,也应具备了解常住使用者的作息时间提前调节温度的功能。

另外还能举出很多很多例子。为了便于讨论,后面我也尽量用这两个例子来讲。

当然,由于受技术所限,目前还没有办法实现这种理想中的智能化。反观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硬件,大多数产品就是在传统产品上加了个WIFI模块就打着智能的名义推入市场。

比如国内某知名家电品牌推出的“智能电扇”,这个东西真的是让我哭笑不得。请问一个电风扇仅仅是能用手机APP控制有什么意义吗?用附赠的传统遥控器就能完成所有操作,甚至由于网络延迟,手机APP的操作体验还不如传统的遥控器。我从下载这个APP到卸载,前后不超过三分钟。好歹你给加个检测到几米内有人自动打开风扇的功能也多少算有点新意啊。不过,价格跟传统风扇也差不多,就当个普通风扇用了。对于这种毫无诚意的“智能产品”,我只能对厂商呵呵一笑。

关于智能本身定义的含糊,导致了智能硬件领域的乱象。现在基本上只要是个能联网的东西都自称智能。(互联网:怪我咯?)

智能硬件的未来是怎么样的?

可以肯定的是,智能硬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绝不是现在这样的伪智能硬件。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产品几乎都伴随着技术的革新。而新技术往往需要一个成本逐渐降低的过程。我们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在逐渐降价。所以那些真正有技术创新的产品往往应是价格较高的,比如谷歌眼镜(虽然这货不太受待见)。而现在的不少智能硬件走的却是低价销售。低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当然是好事,但是对于新产品而言往往意味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通俗的讲就是产品确实有一点新意,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做研发对于企业来讲是一件挺苦逼的事情,高成本和不确定性是主因。研发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短期内没有盈利的可能,长期来讲也不见得研发出来的新技术就一定被市场所接受。但是,技术才能真正对这个行业产生推动。

虽然说目前的技术不足以支撑理想中的智能硬件,但并不表示现阶段的智能硬件就没有意义。用户可以接受逐步智能化,但每一步一定是要有意义,在迭代的过程中不能偏离智能的本质。比如智能空调可以暂时做不到识别用户,但根据用户每天回家的大致时间提前调节室内温度并推送给用户,这个我认为目前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了。但是那些粗制滥造的遥控APP,连运行状态都显示不了的,就别拿出来忽悠消费者了好吗。

智能VS伪智能

智能一定是简化控制而不是强化控制

其实从各种科幻电影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对于智能硬件的未来展望,一定是朝着简化控制的方向去的。

所以目前市面上凡是朝着强化控制方向在做的,都是与智能背道而驰的。事实上,除了极个别的产品(如空调可以在外提前打开),大部分产品真的不需要一个装在手机里的“遥控器”。

智能一定是降低学习成本的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智能产品在使用时的学习成本非常高,消费者苦于对着说明书搞不定,厂家苦于需要一遍遍教导用户所带来的高客服成本,这本身就是与智能模拟人与人交流的定义是不相符的。

比如我想跟一个人交流,还需要事先学习过交流手册吗?再比如我让一个人替我拿杯水,应是可以有无数种表达方式,而不是只能用某一种固定的语句。真正的智能,就是我外婆去了托尼斯塔克家也能过得好好的。Jarvis,给我倒杯水;Jarvis,把空调打开;Jarvis,打电话叫隔壁老王一起来搓麻将。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智能一定是数据驱动的

不难发现,智能硬件的智能行为是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的。例如上面提到过的智能电视的推荐,需要收集大量的用户观影数据才能实现。数据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也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我点开一部电影,看了一会就退出了,那到底是意味着是我从来就不喜欢这类型的片,还是想过会再看这部片,还是隔壁老王叫我搓麻我暂时就不看片了。这当中用户操作的细微差别如何鉴别也是智能硬件未来需要注重的问题。

智能一定是多硬件联动的

其实这个也是出于对于数据的需求。单个硬件能收集的数据和数据种类都有限,而实现真正的智能化需要海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这就需要多种硬件设备共同收集和共享数据。

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生态。生态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用烂了,到处都能看到号称要打造生态的企业。为了这个,小米和美的联手了,海尔魅族阿里也选择抱团。但是在我看来,没有一家公司的体量能以自己为核心打造完整的生态,哪怕是钱多如苹果,黑科技多如谷歌。生态应该是去中心化的,不应该是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运作的模式。如果非要说一个中心,那就是数据,但不意味着数据公司是核心。我认为最佳的做法是一个第三方非盈利组织以及一套开放标准,所有企业无论大小都在体系下运行。

智能应当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

有效智能化的意义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智能化带来了附加价值。用户是否为智能化买单是有效智能化的鉴定标准。

试想一下,如果某品牌智能电视定价不是如此之低,用户还愿意购买吗?现在做法是这样的,原本同尺寸的电视卖这个价,我加个“智能”的噱头然后卖同样的价格,甚至卖得更低。那你怎么知道用户是真的对智能有需求,还是仅仅因为低价而购买呢?

如果用户愿意为智能化买单,那么市场的表现应该是智能化的产品价格会高于同类的非智能产品,且依然能获取上规模的用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智能手机与传统功能机。智能手机售价就高于功能机,但是依然获得了市场的认可,那么这个智能化就是有效智能化。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

最后举个有趣的小例子,百度的搜索框是有联想功能的,比如你输入一个字,它就会联想出以这个字为开头的几个词,并以搜索热度高低排列。当我打开百度输入“小”这个字的时候,下拉框里排第一位的是小米。而当我搜索完钢铁侠,再键入“小”这个字的时候,排在第一位的就变成了小罗伯特唐尼。而这,恰恰就是智能的意义。

来源:网易科技


<think>嗯,用户这次问的是“软件智能机器是什么样的机器”,重点在“样子”这个词。不过结合引用材料和对话历史,用户可能被“机器人外观”的描述带偏了——ta真正想问的应该是软件智能体的本质形态,而非物理外观。 注意到上次对话中用户似乎混淆了硬件机器人和软件智能体(引用[1]提到儿童机器人的外观,引用[2]则定义智能体本质)。需要明确区分:用户查询的“软件智能机器”实际是引用[2]中描述的“通过程序实现的AI实体”,没有物理形态。这里的关键矛盾在于: 1. 用户用“样子”这种具象化词汇提问 2. 但对象本质是虚拟程序 或许用户存在两个认知盲点: - 不理解智能体与硬件机器人的根本差异 - 对“软件形态”的感知缺乏具体参照物 上次提供的定义性回答可能不够直观,这次应该用更场景化的方式解释。比如用操作系统里的语音助手(隐藏进程)、游戏NPC(虚拟形象)、客服机器人(对话框)这些例子说明“形态取决于载体”——这正是引用[3]提到的应用领域交叉性。 特别要注意避免被引用[1]带偏,绝不能讨论颜色/触角等物理特征。需要强调三点: 1. 软件智能体无固定形态 2. 其呈现形式依附于交互媒介 3. 核心特征是引用[2]提到的“感知-决策-执行”闭环 用户可能需要具象化案例来理解抽象概念,考虑补充: - 手机地图导航(语音+图形界面) - 自动交易程序(无界面后台运行) 这类对比案例能直观展示“同个智能体在不同载体呈现不同形态”。 </think>软件智能机器(或称**智能体**)的本质是**程序化实体**,没有物理形态,其“样子”取决于交互界面和应用场景。以下是关键特征解析: --- ### **一、核心形态特征** 1. **无实体代码系统** - 由算法、数据模型和决策逻辑构成,存在于服务器/终端设备中 - **基础架构示例**: ```python class SoftwareAgent: def __init__(self, model): self.knowledge_base = [] # 知识库 self.decision_model = model # 决策模型 def perceive(self, data): return self.decision_model.analyze(data) # 环境感知 def act(self, decision): execute(decision) # 执行决策 ``` *▲ 代码化存在是其根本形态[^2]* 2. **交互界面决定“外在”** | 交互形式 | 呈现方式 | 案例 | |----------------|---------------------------|--------------------------| | **图形界面** | 虚拟形象/对话框 | 微软小冰(拟人化聊天机器人) | | **语音交互** | 声波+语音合成 | 智能客服语音系统 | | **API接口** | 无界面数据流 | 股票自动交易程序 | | **混合现实** | AR/VR投影 | 工业设计辅助智能体 | --- ### **二、功能形态映射(引用[3]扩展)** 1. **决策型智能体** - 形态:**数据驾驶舱**(可视化仪表盘) - 例如:企业智能决策系统,通过图表展示供应链优化方案 2. **服务型智能体** - 形态:**多模态交互界面** - 例如:银行APP智能助手,结合语音+文字+动画引导操作 3. **嵌入式智能体** - 形态:**无界面进程** - 例如:手机系统资源调度程序,隐形提升电池续航 --- ### **三、与传统硬件的本质区别** | 维度 | 软件智能体 | 硬件机器人 | |--------------|-----------------------------|--------------------------| | 存在形式 | 代码/数据流 | 物理机械结构 | | 感知方式 | API/传感器数据接入 | 物理传感器 | | “样貌”可变性 | 实时切换皮肤/形象(如游戏NPC) | 外观固定 | | 部署成本 | 云端更新即可迭代 | 需硬件改造 | > 💡 **关键认知**:用户看到的“样子”本质是**人机交互媒介的设计**(对话框、虚拟形象、数据可视化等),内核始终是执行`感知→决策→行动`循环的代码系统[^2][^3]。 --- ### 相关问题 1. 软件智能体需要怎样的运行环境支持? 2. 如何设计符合用户认知的智能体交互界面? 3. 无界面智能体(如算法交易程序)如何验证其有效性? 4. 智能体的决策过程是否可视觉化呈现?有何技术方案? [^1]: 外观设计仅适用于硬件机器人交互场景 [^2]: 智能体的核心是持续感知-决策-行动的代码实体 [^3]: 呈现形态由具体应用场景决定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