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ndroid native层的Ixxx 接口中Binder机制的探讨

本文详细解析了Android多媒体播放器背后的Binder机制,包括Bpxxx和Bnxxx实例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JNI层和native服务层实现跨线程通信。文章通过实例分析了如何使用Binder机制在主线程和native服务线程间传递数据,从而实现高效的数据交换。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直没仔细研究这个,今天抽时间整理一下。

最能解惑的文章是这篇对mediaplayer的解析

http://blog.youkuaiyun.com/wyl123/article/details/4300673


我按自己的思路整理+无指向归总。

背景:

一般涉及到Hardware或者native部分的android java API的实现,在越过JNI的映射机制之后,很多背后都有一个Binder机制,把主线程和native的service/core线程串起来。

而binder机制的物理体现形式是中间JNI部分直接保留一个Ixxx的实例,并对它直接操作。


分析:

让我们分析下这个Ixxx.cpp

其中代码一般分两部分:Bpxxx和Bnxxx

1)其实Bpxxx就是Ixxx的实例,怎么实现的呢?通过这个macro:

IMPLEMENT_META_INTERFACE() 把Bpxxx实例化,并cast为Ixxx

Bpxxx做了什么呢?一是实现了Ixxx的所有接口函数,

二是在接口函数实现中把参数&数据打包通过remote()->transact()发给binder

2) 代码Bnxxx中一般只实现了一个方法:onTransact(), 这个函数负责解析Bpxxx发送过来的数据类型,并调用相应方法,且把执行结果写入到reply里给Bp端参考。

那Bnxxx的实例在哪儿呢?一般都在native负责干实事的service里,里面一般会有个叫Client的继承实现Bnxxx里的所有内容,主要是方法实现。因此onTransact()实际上就是直接调用这个service里的方法。这样一个连续的调用时序就通畅了。


Bp和Bn的i桥梁是Android的binder,是一个系统级部件,负责精确传递消息。


总结:

JNI层持有Ixxx的实例,实际是Bpxxx的实例, cpp的service层持有Client实例,实际是Bnxxx的实例,两者的双手凌空虚握了一下,但使用起来却是直接的。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