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微软公司已同意完全履行欧盟2004年对其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为此,微软除了接受罚款(2004年的4.97亿欧元和2006年的 2.8亿欧元)外,微软公司将向开放源代码软件开发商提供兼容技术信息;其次,兼容技术信息的特许费用调整为一次性支付的一万欧元;最后,包括专利在内的兼容技术信息全球特许费率也由原先的5.95%大幅削减至0.4%。这一改变意味着包括IBM、Sun等软件业巨头在内的软件开发商都可以较以前低廉得多的费用获得微软公司产品的兼容信息,开发销售基于Linux等开放源代码系统、与Windows操作平台兼容的软件。对此结果想来业内肯定是欢呼声一片,尤其是对于Linux而言。笔者也是反对垄断的(尽管笔者不是知识产权的专家,对于各国关于垄断的界定也不是很清楚),但笔者从一个普通的用户和在业内的经验看,微软输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又能怎样?
首先我们从经济和公司实力来看,前后加起来7亿多欧元的罚款对于微软恐怕只是九牛一毛。先不说目前微软高达2900亿美元的市值(Google为2000 亿美元;Intel为1550亿美元;IBM为1570亿美元),仅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财年里,微软就已经实现利润100多亿欧元。7亿欧元只需几周时间就可完全赚回。看到此,笔者不禁在想,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公司能够有如此大的财力?而这些财力聚集的背后最重要的源头是什么呢?其实从微软发展的历程看,其间经历的挫折可谓无数,但直到今日,微软仍堪称世界上的软件帝国,难道只是因为垄断吗?错!相信许多人都不会赞成这个观点的,唯有持续不断地创新。微软之所以经历众多风雨之后依然强大,那就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创新的脚步。
第二就是微软此次的“服软”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 Linux是个机会。笔者对此感到困惑。难道Linux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微软的垄断和打压造成的吗?打压竞争对手在当今的商业世界里是很正常的现象,难道 Linux害怕竞争不成吗?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笔者认为微软的所谓垄断对于Linux充其量也就是其中的外因之一,起决定作用的内因究竟是什么?这恐怕应该是狂热的Linux拥戴者们需要冷静好好思考的问题。应用程序的匮乏;操作的复杂;商业策略的拙劣……,恐怕这些才是Linux始终不能崛起的内因。一味地为自己找外因(恐怕更是借口),即使没有了微软的所谓垄断, Linux就一定能够强大起来吗?退一万步说,就算微软哪天关门了,笔者认为取代Windows的也不会是Linux,有可能是 Google的某个软件(不过到时又有人说Google垄断了,呵呵),原因很简单,除了系统本身的缺陷外,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Linux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别告诉笔者免费呀,这年头有免费的午餐吗?即使有也肯定是暂时的。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更何况是免费的。
第三就是人的本性使然。其实人是最善于为自己开脱和找借口的动物(笔者也不例外),当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人首先想到的是客观使然,这是个怪圈。所以我们要用法律等手段来约束人的这种本性。其实对于一个公司或产业也是这样。就说这次微软的欧盟官司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人家微软不是接受了,而且也开源了(尽管业内人士称微软开源的力度还不够,笔者想问的是,数万名工程师的结晶,耗费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果,凭什么全给你开源,换了你,你同意吗?商业社会,没有利益的驱动,社会就不能向前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微软是件好事。接受教训就是了。之后人家不再犯或者少犯这样的错误。想来微软始终是这样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找客观而不面对现实,像微软这种世界级的,在世界各地打拼的公司,恐怕也走不到今天。反观Linux,笔者似乎没有见到自己反省自己的观点出来,除了好还是好,要不就是说人家不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这是常识。笔者在此想问的是,Linux经历过什么吗?如果今天仅仅就是欧盟的这个官司轮到任何一家开发Linux的公司的头上,恐怕就必死无疑了。从这点上看,Linux顶多也就是个暖箱里的婴儿,根本就没有经过什么商场的挫折和打击,还在暖箱里自我陶醉呢,这样是永远不能发展壮大的。
第四就是在看看咱们中国的Linux。所谓的业内人士总在鼓吹Linux的完美,即使这样的话,请问Ubuntu是咱们中国自己的Linux吗?世界级 PC厂商戴尔预装的是中国的Linux吗?联想的ThinkPad预装的是中国的Linux吗?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一味吹捧别家Linux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将精力放在我们自己中国的Linux上呢?开发自主的操作系统,我们喊了许多年,结果又如何呢?我们总是在提出问题,但何时我们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微软作为一个软件帝国,它的成功值得Linux借鉴,包括所谓的今日欧盟的反垄断官司,从最终结果看,无非还是为了更好地去兼容 Windows(这一改变意味着包括IBM、Sun等软件业巨头在内的软件开发商都可以较以前低廉得多的费用获得微软公司产品的兼容信息,开发销售基于 Linux等开放源代码系统、与Windows操作平台兼容的软件),这说明什么?微软依旧是软件产业的风向标。由此笔者在想,一向崇尚自由开放的 Linux如果哪天也像微软一样以垄断被告上法庭的话,恐怕就是Linux真正成功之时。
首先我们从经济和公司实力来看,前后加起来7亿多欧元的罚款对于微软恐怕只是九牛一毛。先不说目前微软高达2900亿美元的市值(Google为2000 亿美元;Intel为1550亿美元;IBM为1570亿美元),仅截至今年6月30日的财年里,微软就已经实现利润100多亿欧元。7亿欧元只需几周时间就可完全赚回。看到此,笔者不禁在想,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的公司能够有如此大的财力?而这些财力聚集的背后最重要的源头是什么呢?其实从微软发展的历程看,其间经历的挫折可谓无数,但直到今日,微软仍堪称世界上的软件帝国,难道只是因为垄断吗?错!相信许多人都不会赞成这个观点的,唯有持续不断地创新。微软之所以经历众多风雨之后依然强大,那就是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创新的脚步。
第二就是微软此次的“服软”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 Linux是个机会。笔者对此感到困惑。难道Linux发展不起来是因为微软的垄断和打压造成的吗?打压竞争对手在当今的商业世界里是很正常的现象,难道 Linux害怕竞争不成吗?上中学的时候就学过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笔者认为微软的所谓垄断对于Linux充其量也就是其中的外因之一,起决定作用的内因究竟是什么?这恐怕应该是狂热的Linux拥戴者们需要冷静好好思考的问题。应用程序的匮乏;操作的复杂;商业策略的拙劣……,恐怕这些才是Linux始终不能崛起的内因。一味地为自己找外因(恐怕更是借口),即使没有了微软的所谓垄断, Linux就一定能够强大起来吗?退一万步说,就算微软哪天关门了,笔者认为取代Windows的也不会是Linux,有可能是 Google的某个软件(不过到时又有人说Google垄断了,呵呵),原因很简单,除了系统本身的缺陷外,在当今的商业社会中,Linux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别告诉笔者免费呀,这年头有免费的午餐吗?即使有也肯定是暂时的。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更何况是免费的。
第三就是人的本性使然。其实人是最善于为自己开脱和找借口的动物(笔者也不例外),当遇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人首先想到的是客观使然,这是个怪圈。所以我们要用法律等手段来约束人的这种本性。其实对于一个公司或产业也是这样。就说这次微软的欧盟官司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人家微软不是接受了,而且也开源了(尽管业内人士称微软开源的力度还不够,笔者想问的是,数万名工程师的结晶,耗费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果,凭什么全给你开源,换了你,你同意吗?商业社会,没有利益的驱动,社会就不能向前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对微软是件好事。接受教训就是了。之后人家不再犯或者少犯这样的错误。想来微软始终是这样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去找客观而不面对现实,像微软这种世界级的,在世界各地打拼的公司,恐怕也走不到今天。反观Linux,笔者似乎没有见到自己反省自己的观点出来,除了好还是好,要不就是说人家不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这是常识。笔者在此想问的是,Linux经历过什么吗?如果今天仅仅就是欧盟的这个官司轮到任何一家开发Linux的公司的头上,恐怕就必死无疑了。从这点上看,Linux顶多也就是个暖箱里的婴儿,根本就没有经过什么商场的挫折和打击,还在暖箱里自我陶醉呢,这样是永远不能发展壮大的。
第四就是在看看咱们中国的Linux。所谓的业内人士总在鼓吹Linux的完美,即使这样的话,请问Ubuntu是咱们中国自己的Linux吗?世界级 PC厂商戴尔预装的是中国的Linux吗?联想的ThinkPad预装的是中国的Linux吗?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一味吹捧别家Linux的时候,是否更应该将精力放在我们自己中国的Linux上呢?开发自主的操作系统,我们喊了许多年,结果又如何呢?我们总是在提出问题,但何时我们把重心放在解决问题上。微软作为一个软件帝国,它的成功值得Linux借鉴,包括所谓的今日欧盟的反垄断官司,从最终结果看,无非还是为了更好地去兼容 Windows(这一改变意味着包括IBM、Sun等软件业巨头在内的软件开发商都可以较以前低廉得多的费用获得微软公司产品的兼容信息,开发销售基于 Linux等开放源代码系统、与Windows操作平台兼容的软件),这说明什么?微软依旧是软件产业的风向标。由此笔者在想,一向崇尚自由开放的 Linux如果哪天也像微软一样以垄断被告上法庭的话,恐怕就是Linux真正成功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