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煤矿搬迁,要搬了,腰包了,村子里都在盖二层,于是搬砖。
北京房价太贵,要买房,只能现在开始一块一块,慢慢搬砖,少发点牢骚,多搬点砖。
每天记录自己学到的,加油,搬砖工。
一、伙伴算法
1.伙伴系统
Linux内核中采用了一种同时适用于32位和64位系统的内存分页模型,对于32位系统来说,两级页表足够用了,而在x86_64系统中,用到了四级页表,页全局目录,页上级目录,页中间级目录,页表。
每个页表项指向一个页框,在Linux中采用4KB大小的页框作为标准的内存分配单元。
2.基于伙伴算法的内存分配
Linux中采用伙伴系统解决外部碎片。
伙伴系统的基础是11个连续页框链表,第一个链表上只存储所有空闲的1个页框,第二个链表上只储存所有空闲的2个连续页框,以此类推。这11个链表将不同大小的连续内存块链在不同的链表上,这首先节省了遍历一个很长的链表的时间,可是使我们直奔最符合需求的连续内存。
把所有的空闲页框分组为11个块链表,每个块链表分别包含大小为1, 2, 4, 8, 16, 32, 64, 128, 256,512和1024 个连续的页框。对1024 个页框的最大请求对应着4MB 大小的连续RAM块。每个块的第一个页框的物理地址是该块大小的整数倍。例如,大小为16 个页框的块,其起始地址是16 × 212(212 = 4096,这是一个常规页的大小)的倍数。
工作过程:
假设要请求一个256 个页框的块(即1MB)。算法先在256 个页框的链表中检查是否有一个空闲块。如果没有这样的块,算法会查找下一个更大的页块,也就是,在512 个页框的链表中找一个空闲块。如果存在这样的块,内核就把256 的页框分成两等份,一半用作满足请求,另一半插入到256 个页框的链表中。如果在512 个页框的块链表中也没找到空闲块,就继续找更大的块 —— 1024个页框的块。如果这样的块存在,内核把1024个页框块的256 个页框用作请求,然后从剩余的768 个页框中拿512个插入到512个页框的链表中,再把最后的256个插入到256个页框的链表中。如果1024个页框的链表还是空的,算法就放弃并发出错信号。
3。基于伙伴算法的内存释放
内存的释放是分配的逆过程,也可以看做是伙伴的合并。当释放一个块时,先在其对应的free_area链表中查找是否有伙伴存在,如果没有伙伴块,直接将要释放的块插入链表头;如果有,则将其从链表下摘下,合并成一个大块,然后继续查找在合并后的块在更大一级链表中是否有伙伴存在,直至不能合并或者已经合并至最大的块2^10为止。
内核试图把大小为b的一对空闲伙伴块合并为一个大小为2b的单独块。(页框块在释放时,会主动将两个连续的页框块合并为一个较大的页框块)
满足以下条件的两个块称为伙伴:
• 两个块具有相同的大小,记作b。
• 它们的物理地址是连续的。
• 第一块的第一个页框的物理地址是2×b×212的倍数。
4.伙伴位图
伙伴算法通过位图进行操作,用一位描述相邻的两块(第0块和第1块是伙伴,第2块和第3块是伙伴,但是第1块和第2块不是伙伴)的状态。这个位码叫伙伴位码。
为0的时候:说明这两块都为空闲
为1的时候:说明这两块有一块是忙(两块都忙是属于1状态吗?)
注意:这里的块就是本级的单位块。假设现在所属的组是64页,那它的伙伴块就是64页。即两个连续的64页——128页需要一个bit。
5.伙伴算法的不足
a。合并的要求太过严格:只能是满足伙伴关系的块。比如第1,2块就不能合并。
b。碎片问题:如何内存管理的算法都存在这个问题,一个连续的内存中仅仅一个页面被占用,导致这整个内存区都不具备合并的条件。
c。算法中的浪费现象:伙伴算法是按2的幂次方分配内存区的,当需要257(2^8+1)个页面时,不得不申请2^9的页面。于是就有255个页面被浪费掉了。
d。算法的效率问题:伙伴算法涉及了比较多的计算还有链表和位图的操作,开销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每次2^n大小的伙伴块就会合并到2^(n+1)的链表队列中,那么2^n大小链表中的块就会因为合并操作而减少,但系统随后立即有可能又有对该大小块的需求,为此必须再从2^(n+1)大小的链表中拆分,这样的合并又立即拆分的过程是无效率的。
参考了很多,学习了。明天接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