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如同浪潮,一波一波,每一次大浪袭来,有一些企业被大浪颠覆,而有一些企业被大浪带上了颠覆,作者用浪潮比喻了技术公司发展的规律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一家科技企业要发展壮大,成为像IBM、惠普、微软、谷歌这类的庞然大物,一是产业模式的革新,二是技术的质变,这两个占有其一就有可能站在浪潮的巅峰。DELL的例子让我感触很深,DELL的电脑之所以价钱低,而且性能优良,完全是得意于它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变革,过去生产一台电脑需要经过7个步骤,设计、原料运输、库存、组装 、批发 ,零售、售后服务,但DELL的革命性改变就是,将设计外包给第三方,之后原料再与厂商协调后直接发货到外包的代工厂,所有的原料都在路上,不建设仓库来存放原料,批发和零售环节改变为通过网络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由原来的七个步骤,变为了两个步骤,这想不赚钱都难,别的采用原有模式的厂所生产的电脑在这一的模式下完全没有了竞争力。这样产业模式的改变造就的企业数不胜数,Intel、微软等等都是在产业模式的改变下走向了颠覆。而技术方面的革新,这种技术革新程度需要足够大,大可以开辟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比如电,电报,电脑的发明,会开辟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作为首先采用并推广这种新技术的公司,很容易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发展成为垄断性的公司。浪潮之巅中分析了大量公司的发展轨迹,让人能够从他们的兴衰中看出正是这两点让他们走向了浪潮之巅峰。
过去一直有一个疑问,像诺基亚(忽然想到了微软的衰落也是必然)这一家公司,在移动设备发展起来时,不可能毫无察觉,哪怕它发现的很晚(当然这不可能,除非公司某些部门全是瞎子),它只要哪怕拿出百分之一的净利润也可以很容易在智能手机方面成为龙头老大,毕竟良好的质量和用户使用习惯摆在那里。为什么诺基亚这样的企业会倒下,作者强调的一个词让我记忆犹新“企业的基因”,每一家企业刚出生时就像一个最原始的细胞,之后随着发展它的基因会越来越复杂,会越来越适应其所在的产业和模式,比如诺基亚它适应了以前通话质量至上和独占软硬件设备的这种模式,很难让它去出钱在公司内部培养一个杀掉原有产品的新产品(开源的安卓) ,这也就是它轰然倒下的原因。公司就像是一种生物,它经过长期演变适应了环境,当浪潮化身为天灾时,这样的生物因为太过适应原有的环境在环境突变下也就灭绝了。当然这并不是坏事,庞然大物的倒下,为其他公司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市场)和资金(毕竟银行和风投总要把钱投给别处,大的倒下,小的才会更有机会)。这里作者讲到了道琼斯中的常青树3M公司,这家公司能在每一次的浪潮中都生存了下来,最主要的原因它就像是病毒一样基因总是在变化,敢于抛弃自己原有的业务,从事完全不同的方面。3G做过X光管、发明电冰箱、成立无线传媒公司、NBC新闻、商用电视、发明洗衣机、进入银行业、全国电视网、喷气式发动机、核磁共振、火星探测器,3M公司会迅速抛弃不赚钱的业务,或者赚钱但是发觉市场已经越来越小的产业,将他们单独成立一个公司上市,因为原有的业务部门会对新的业务的发展产生阻碍,必须将他们清除出去,让出资源和空间给新的产业发展,这就是3M不断转型而壮大的原因。
对于一家企业人,应该尽快的寻找公司的赢利点,如果是真的想踏实创业的话,不应该热衷于融资,快速扩张,再融资,再砸钱,然后打包上市,套出钱来拍拍屁股走人这样的事。(但很多公司都在干着这样的事,也是我过去不明白有些公司为什么一直赔钱还能发展起来,现在看来,原来是这样)所以我很佩服华为这件公司,是真真正正的在开创事业,并且短时间内坚决不上市,因为上市很有可能因为对股票持有的不足,失去决策权,然后被投资人拆分卖掉,再拆分再卖掉。所以一家公司上市应该选择合适的时机,不能已上市为目的的创业。
再说说阿里巴巴,现在才知道阿里巴巴能“踩出”电子商务这条路是多么艰难,在中国这样信用制度不全,没有个人银行体系,缺少基础物流的情况下,硬是自己组建了信用体系,推出了支付手段支付宝,积极联系物流,推动物流的发展,阿里包含了B2B,B2C,C2C模式,这相当于国外eBay和亚马逊的总和,阿里巴巴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造就了阿里这家企业大壮大,不得不佩服马云的远见卓识和生生踩出这条路的毅力。
这本书是了解科技企业兴衰的绝佳书籍,作为一个初入社会的大四狗来讲能拜读到吴军的这本书感到不胜荣幸(写的特别棒,看起来很厚,没事拿出来看看,用闲暇时间就看完了),推荐给所有人,不论是不是软件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