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泰山雄踞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 为山东省最高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2—10米,为山东省陆地最低处。
山东省“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得天独厚,山地面积22726.80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4.59%,水面面积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49%,林地面积24894.46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15.98%。种植土地面积83845.4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53.82%;湖泊面积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0.87%。
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鲁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
境内主要山脉,集中分布在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区。属鲁中南山区者,主要由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组成;属胶东丘陵区者,由花岗岩组成。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1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模型构建
针对山东省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中存在针对不同精度的建模数据构建了不同精度的模型、三维模型所在区域涉及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且模型深度不一致的情况,系统采用模型切分--拼接区域三维地质建模--模型合并的技术路线实现多精度、多区域的模型融合。
首先,将多精度和多区域的模型处理为统一的地层标准,解决地层一致性和不同区域地层级别不一致问题,然后将所有的结构模型剖分为网格剖面,在不同模型拼接处,使用平滑算法,使地层过渡平滑,解决了拼接处的地层过度问题之后,最后再将多个模型的网格剖面合并为一个整体的地质结构模型,完成多精度、多区域的模型融合。
拼接区域模型构建利用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立起地质面,进而确定所有地质体的空间几何形态,形成一个单元格地质块,模型构建以三维剖面数据作为基本准则,如果有钻孔、等值线数据能够揭示地质体或地质构造信息,也可将这些信息在构面过程中加以利用,以提高模型精度,形成完整的拼接区域三维地质模型。
模型融合采用同一地层编码进行自动融合的方式,实现透视山东三维地质模型-拼接区域三维地质模型-其他各地市三维地质模型的无缝融合,满足后续的模型展示、分析等功能。
具体技术流程为模型投影变换、模型切割、转为剖面、构建拼接模型、模型融合。
将透视山东三维地质模型可按其他地市成果模型范围进行切割,考虑到选用的融合路线,切割范围根据实际地层进行进行外扩3KM-5KM,外扩的范围根据两块模型之间地层的对接程度来确定,保证两块模型的地层能平滑的连接与过渡且符合地质规律,预留拼接模型处理的三维空间。
提取透视山东地质建模被切割部分的三维剖面与各地市外围三维剖面,即为拼接部分建模的两侧剖面,通过地质专业人员的判断和处理,依照透视山东的标准进行拼接部分的建模工作
透视山东三维地质模型、拼接区域三维地质模型、其他各地市三维地质模型需要进行合并。针对于某个体图层或多个体图层之间的块体按照所保留的属性参数(一般选择地层区编码该字段)进行合并,参数相同的体并且有公共面则合并为一个体。
三维地下空间管理模块实现了三维模型的多视角浏览、旋转、复位、模型管理、模型查询、模型剖切、视觉管理、模型剖切、透明度调节等多个功能,从不同角度和功能上实现对三维模型的分析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