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在学计网,看的王道考研的课程,这个专栏上传的都是听课时做的笔记,章节也是按照原视频课程来划分。部分内容添加了我的个人理解,可能不太准确,如有错误恳请指出。
原视频链接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
- 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 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互联互通,没有主从关系)
计算机网络功能
- 数据通信
- 资源共享
- 分布式处理
- 提高可靠性
- 负载均衡
计算机网络组成
- 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 工作方式:
- 边缘部分:C/S,P2P
- 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 功能组成:
- 通信子网:数据通信
- 资源子网:资源共享、数据处理
计算机网络分类
- 按范围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人局域网PAN
- 按使用者
- 共用网
- 专用网
- 按交换计算
- 电路交换
- 报文交换
- 分组交换
- 按拓扑结构
- 总线型
- 星型
- 环形
- 网状型(因特网)
- 按传输技术
- 广播式
- 点对点
标准化
法定标准
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合法的标准 OSI
事实标准
某些主流的产品的协议和技术 TCP/IP
个人申请标准
RFC
标准化组织
ISO、ITU、IEEE、IETF
性能指标
速率
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速度kb/s这些是比特(小写)
存储容量是字节(大写)
带宽
原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Hz
在计网中指单位时间传输的最大数据量,b/s
也可以说是网络设备所支持的最高速度
在链路上传播的速度的一样的,所以带宽越大实际上是在同等时间内进入链路的个数越多
吞吐量
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b/s
单位时间通过最高的数据量
时延
数据从一段传输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延迟就是这玩意
包括发送、传输、排队、处理四个时延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带宽
传输时延:取决于电磁波速度和链路长度 = 信道长度/电磁波传播速度
排队时延
处理时延
时延带宽积
传播时延*带宽
指某段链路里面有多少个bit
往返时延RTT
指发送方发出数据到接收到接受放的确认这一个过程所经历的总时延
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 = 有数据通过的世界/总时间
时延越大信道利用率越大(类比塞车)
网络利用率: 信号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分层结构
分层的基本原则
-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 每层之间的界限清晰,相互交流少
- 结构上可以分开然后单独实现
- 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 分层结构应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和程序设计差不多都是要分不同的模块去实现
结构
- 实体
- 协议
水平方向,统一语法、语义、同步
- 接口
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 服务
下层为相邻的上层提供的服务
从上层传输到下层的数据的操作是把上层的数据打包成一个整体,然后再加上自己添加的一些处理数据,就是套娃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