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在VMworld 2019正式发布了Project Pacific,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热议。本篇来聊聊我个人对Project Pacific的一些理解。
一、Project Pacific是做什么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下常见的企业IT架构(如下图所示),一些新型的业务跑在容器上,一些有状态的、追求稳定的应用更适合跑在虚拟机、物理机上,比如数据库。这就造成了多种架构的并存,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双态模式,即“稳态”和“敏态”共存。
按照我的经验,在企业里一般是开发部门先尝试容器化,微服务架构等等这些比较时髦的概念,规模一旦达到一定程度后,容器的编排也就无法避免,而K8S已经成为容器编排的标准。因此现在很多企业会在开发环境中部署一套K8S来跑一些边缘应用,经过一段时间试运行后,发现这玩意儿确实很方便,就不断放更多的应用,最后开发测试环境中的K8S规模越搞越大。但是毕竟是测试环境,要真正上生产环境,很多企业内部的开发测试是不太懂数据中心的那一套的(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监控等),因此想把K8S丢给运维部门去接手。因此运维部门也需要去维护K8S集群了。对于运维部门来说,他们的关注点有:
-
安全合规(租户隔离、权限设置、备份是否符合企业内部的安全规范)
-
高可用(不能动不动服务就挂了)
-
性能
-
监控管理
而开发人员的关注点则比较简单,我需要资源的时候能快速获取,甚至于我不需要关注底层资源,只要我直接调用API就能创建资源,这也是这几年serverless 非常火的原因,这种模式对于开发人员来说真的是太爽了。
我们知道,企业内部IT运维管理员之前都使用vCenter来管理vSphere,这套软件运维人员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这套软件并不是面向开发人员的,开发人员更习惯的是通过命令行或者API的方式来实现对资源的管理。在K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