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如果要想了解夜有多黑,就需要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书本式的解释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的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在工作中,换位思考有助于沟通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多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下属具备这样的能力。
很多人并非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和智商,只是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意识。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己度人,以为换位思考就是我坐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问题。实际上。换位思考最重要的角色转换,就是把自己换成对方,用对方的立场和思维模式在对方的位置上,琢磨他会怎么想,怎么做。
比如在和媒体沟通的时候要换位思考,才能通俗易懂地将专业知识解读给他们,再通过他们的渠道将信息有效发布出去。这个时候,你就不能想“如果我是媒体会如何说”,而是要琢磨“作为媒体,怎样才能提高关注度和点击率”,以此为目标,再给对方解释专业问题。
所谓隔行如隔山,横向地换位思考并不容易,需要了解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甚至不同价值体系才行。
不过这也就是换位思考的优势,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使结论更加全面、客观。
除了横向的换位思考,还有纵向的。虽说术业有专攻,但在一个组织内部,尤其是企业内部,不同专业也有高低之分。
这种层次的划分,年轻时候的我并不认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理解,这种层次划分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为了解决更高层次的问题,下面层次所遇到的所谓问题,就都不称之为问题了。
总体来说,是搞技术的不如搞业务的;搞业务的不如搞市场的;搞市场的不如搞管理的;搞管理的不如搞财务的;搞财务的不如搞资本的;搞资本的不如搞政治的。
这个次序会让很多人不服气,尤其是那些搞技术的,觉得自己饱读诗书,甚至有些恃才傲物,凭啥低头?但工作中的历练会让你明白:技术要服从于业务和市场,甚至要为市场牺牲技术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而再好的业务创意,面对财务指标的压力、成本的约束、审计的要求,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忍痛割爱。而这一切,遇到政治挂帅的时候,就都不是事儿了。
有很多媒体朋友指出,运营商不懂政治,通信行业的人不懂政治,因此屡屡受挫挨扁。事实上,由于通信领域的专业门槛高,所以能做到高位的领导多是技术专家,因而要换位思考政治问题就更不容易。
对于很多运营商基层员工来说,当你斥责领导不尊重专业技术,政策和决策有问题的时候,其实是你无法站在领导的立场上,思考更高层级的问题。另一方面,当我们指责领导不讲政治,没有给企业营造一个良好范围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意识到:即使你在这个位置上,也无法比他做得更好,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而这就是换位思考的劣势:想得太多,把各种可能性和观点都考虑到了,了解了每个人的态度,知道每个角色的顾虑、担忧和立场,有时反而更难进行权衡和决策。如果事先不做好沟通过,遇到决策意见不统一时,要么拒绝某一方面的意见强行决策,要么就只能延期决策了。
进行决策的时候是这样,执行决策的时候,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要各级领导乃至基层员工都完全领会决策者的意图是不可能的,即使消除了信息不对称的壁垒,由于立场、视角不同,对于同样的事实,各方也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对于组织而言,谈执行力的时候,下级不需要明白上级决策的过程,只要知道结果照着做就行了。
从上向下来看,有两类人是最有执行力的:其一是能明白领导的真实意图,将决策主动甚至创造性地落实下去;其二是啥也不明白也不问,就是坚决照着做。如果第一种人太少,就用第二种人来提升执行力吧。
而对于那些具备换位思考能力的人来说,最痛苦的是:即使知道每个人的立场和想法却又无力改变;理解决策的原因但又明白其不合理的地方,还必须执行。这种纠结与矛盾恐怕无人体会,因为白天不懂夜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