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卡线圈和IC卡线圈的区别

本文介绍了门禁系统中IC卡感应线圈与ID卡感应线圈在安全性、可记录性、存储容量、脱机与联网运行以及一卡通扩展应用方面的区别。IC卡线圈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而ID卡线圈则在这些方面相对较弱。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但目前为止,不管是公司、工业区、小区大部分的出入口都已经装上了IC卡身份识别系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门禁系统中IC卡感应线圈与ID卡感应线圈有什么不同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

IC卡线圈

 1、安全性:门禁IC卡感应线圈的安全性要远大于门禁ID卡感应线圈。ID卡线圈内的信息读取是不需要权限的,易于仿制。IC卡线圈内的芯体所记录数据的读取、写入均需要身份验证,甚至卡片内一些重要的部分都要单独的密码保护,多方位的保护数据安全,IC卡线圈芯体写入数据的密码与读出数据的密码可设为不同,提供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确保整个系统安全。

2、可记录性:ID卡感应线圈无法写入数据,其数据为厂商一次性写入,不可随意更改,开发商只可读取数据加以利用,无法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制订新的号码管理制度。IC卡感应线圈不仅可由授权用户读出大量数据,而且亦可由授权用户写入大量数据,IC卡感应线圈的数据可擦除和重新写入。

3、存储容量:ID卡感应线圈仅仅记录卡号;而IC卡感应线圈可以记录约1000个字符的内容。

4、脱机与联网运行:由于ID卡感应线圈内没有芯片所以内是无内容的,故其卡片持有者的权限、系统功能操作要完全能依赖于计算机网络平台数据库的支持。而IC卡感应线圈芯体本身已记录了大量用户相关内容(卡号、用户资料、权限、消费余额等大量信息),完全不用依赖网络运行,实现联网与脱机状态下的完美转换,满足更多的应用场景。

5、一卡通扩展应用:ID卡感应线圈由于无记录、无分区、只能依赖网络软件来处理各子系统的信息,ID卡的工作离不开网络;如果在Id卡感

<think>嗯,用户想要了解RFID IC的通信架构图基础原理。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RFID的基本组成部分。RFID系统通常包括应答器(也就是IC)、阅读器、天线后台系统。根据引用[3],通信设备可能涉及有线或无线网络,比如蓝牙、Wi-Fi或者GPRS等。用户可能需要一个清晰的架构图,但作为文本回答,我需要用文字描述结构。 接下来,基础原理部分应该包括能量传输数据通信。对于无源RFID IC,能量是通过电磁感应获取的,这涉及到阅读器的天线发射电磁场,IC的天线接收能量并激活芯片。然后,数据调制方式可能有负载调制或反向散射,需要解释这两种方式的区别应用场景。 然后,用户提到可能用于学习或设计系统,所以需要详细说明每个组件的功能,比如IC内部的芯片天线,阅读器的结构,以及通信过程中的步骤,比如能量传输、指令发送、数据返回等。同时,引用[1]中提到RFID的标准体系,可能需要提到相关的协议标准,如ISO 14443或ISO 15693,这会帮助用户理解不同频率下的工作模式。 另外,用户的问题涉及架构图,虽然不能直接画图,但可以分点描述层次结构。比如参考引用[2]中的应用框架级,分为环境层、采集层、集成层应用层,这可能通信架构有关联,需要结合到回答中,说明各层在通信过程中的作用。 还需要考虑用户可能的深层需求,比如他们可能在设计一个RFID系统,需要了解各个部分如何协同工作,或者遇到通信不稳定等问题,想通过架构图排查问题。因此,回答中需要强调关键点,如频率选择、调制方式、协议标准等,这些都会影响通信的稳定性效率。 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时,要考虑用户可能进一步想知道的内容,比如不同频率的优缺点、如何选择天线设计、通信协议的具体内容,或者实际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些问题可以帮助用户深入学习设计系统。</think>### RFID IC通信架构及基础原理分步说明 根据RFID系统架构IC工作原理,通信过程可分为以下核心模块: 一、基础架构组成(四层模型) 1. 物理层硬件构成 $$图1:\begin{cases} \text{IC组件} & \begin{cases} \text{芯片:存储数据+控制逻辑} \\ \text{天线线圈:电磁耦合} \end{cases} \\ \text{阅读器} & \begin{cases} \text{射频模块} \\ \text控制单元 \\ \text{通信接口(RS232/以太网等)} \end{cases} \\ \text{后台系统:数据处理中心}[^3] \end{cases}$$ 2. 通信协议栈 - 能量传输层:13.56MHz磁场耦合(ISO 14443标准) - 数据链路层:采用ASK/PSK调制 - 应用协议层:符合ISO 7816-4指令集[^1] 二、工作原理流程 1. 能量传输阶段 阅读器通过天线发射$f_0=13.56MHz$电磁场,IC线圈感应产生$V_{ind}=N\cdot\frac{dΦ}{dt}$,整流后为芯片供电[^3] 2. 数据交互过程 ``` 时序图: 阅读器 → 发送SELECT命令(包含UID过滤) ↓ IC ← 返回ATQA应答 ↓ 阅读器 → 发送RATS建立通信 ↓ IC ← 返回ATS参数 ↓ 应用数据交换(APDU指令) ``` 三、核心通信技术参数 1. 调制方式对比表: | 类型 | 载波处理 | 适用场景 | |------|----------|----------| | 负载调制 | 改变线圈阻抗 | 近场耦合 | | 反向散射 | 反射电磁波 | UHF频段 | 2. 典型指令集示例: ```APDU 命令头:CLA=00 INS=A4 P1=04 P2=00 数据域:AID=315449432E494341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