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敏捷开发以用户的需求进化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在敏捷开发中,软件项目在构建初期被切分成多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的成果都经过测试,具备可视、可集成和可运行使用的特征。换言之,就是把一个大项目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立运行的小项目,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一直处于可使用状态。
在几十年前,瀑布式项目管理是软件研发的主流方法,在研发过程中,团队成员将会花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在项目前期去收集资源和信息,然后基于这些去做产品设想和研发规划。后来研发人员发现瀑布式研发不仅在执行中各处受限,研发速度还很慢,显然落后了。
相比瀑布基于线性、可预测性地去开发产品,研发人员更想要能够灵活管理用户反馈、Bug和需求的方法。这也就是敏捷方法出来以后受欢迎的原因。
在《敏捷宣言》这份文档中,定义了敏捷开发需要遵守的四项价值观
以人为本:重视个体间的合作互动
目标导向:我们最终交付的是“可使用的软件”,而不是一堆繁重的文档
客户为先: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合作
拥抱改变:客户会在不断变化需求的过程中明晰真正需要的,因此敏捷需要拥抱变化
尽管如此,这四项价值观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该放弃工具、文档和计划。因为它们对研发结果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只是相比之下,我们应该关注更核心的事物:人、产品模型、协作和迭代。为了让这四项原则变得简单易懂好执行,他们又将写了敏捷开发12项原则作为指导:
1.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持续不断地及早交付有价值的软件使客户满意。
2.欣然面对需求变化,即使在开发后期也一样。为了客户的竞争优势,敏捷过程掌控变化。
3.经常地交付可工作的软件,相隔几星期或一两个月,倾向于采取较短的周期。
4.业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相互合作,项目中的每一天都不例外。
5.激发个体的斗志,以他们为核心搭建项目。提供所需的环境和支援,辅以信任,从而达成目标。
6.不论团队内外,传递信息效果最好效率也最高的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
7.可工作的软件是进度的首要度量标准。
8.敏捷过程倡导可持续开发。责任人、开发人员和用户要能够共同维持其步调稳定延续。
9.坚持不懈地追求技术卓越和良好设计,敏捷能力由此增强。
10.以简洁为本,它是极力减少不必要工作量的艺术。
11.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出自自组织团队。
12.团队定期地反思如何能提高成效,并依此调整自身的举止表现。
如果我们把这些原则和遇到的问题对号入座,很快我们就会发现,这12项原则正是对应了客户期望。比如,客户不会关心开发文档写的怎么样,他们更感兴趣交付的成品能干什么;他们不在意你的开发计划,他们希望你能立马交付;昨天他们想要修个BUG,而不是等到下次版本更新。
我们总会遇到需求多样化的客户,而这时,敏捷能够确保你在研发过程中始终将用户需求作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