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排序算法之冒泡排序

本文详细介绍了冒泡排序的原理及实现过程,通过具体实例演示了排序步骤,对比了普通冒泡排序与优化后冒泡排序的效率差异。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冒泡排序原理:就像石头沉入水底一样,选取数组中最大的元素放在数组最后的位置

每次选取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与其后面的元素依次进行比较,若前一个元素比后一个元素大,则进行位置交换

例如:数组   int[] a = {9,5,4,2,7,3}

第一趟:59,4,2,7,3       (9比5大,交换位置)

              5,49,2,7,3       (9比4大,交换位置)

              5,4,29,7,3       (9比2大,交换位置)

              5,4,2,79,3       (9比7大,交换位置)

              5,4,2,7,39       (9比3大,交换位置)

这样数组中最大的就到了最后一个位置:5,4,2,7,3,9

第二趟:4,5,2,7,3,9       (5比4大,交换位置)

              4,2,5,7,3,9       (5比2大,交换位置)

              4,2,5,7,3,9       (7比5大,不交换位置)

              4,2,5,3,7,9       (7比3大,交换位置)

因为9已经是最大的数了,所以7不会和9比较

这样数组数组中第二大的元素也找到了位置:4,2,5,3,7,9

第三趟:2,4,5,3,7,9       (4比2大,交换位置)

              2,4,5,3,7,9        (4比5小,不交换位置)

              2,4,3,5,7,9        (5比3大,交换位置)

所以现在的顺序为:2,4,3,5,7,9

第四趟:2,4,3,5,7,9       (2比4小,不交换位置)

              2,3,4,5,7,9       (3比4小,交换位置)

顺序为:2,3,4,5,7,9

第五趟:2,3,4,5,7,9       (2比3小不交换位置)

 

综上可以看出:需要数组长度-1趟,即a.length-1,每趟比较的次数为数组长度-1-趟数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冒泡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优化后的冒泡排序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1(int[] arr) {
		int temp = 0;//交换的临时变量
		boolean flag = false;	//判断是否发生交换,若交换过,则置为true,若没有交换过,说明数组已经有序,直接跳出循环结束
		for(int i = 0;i < arr.length-1;i++) {
			for(int j = 0;j < arr.length-1-i;j++) {
				if(arr[j] > arr[j+1]) {
					flag = true;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
			}
			System.out.println("优化后第"+(i+1)+"趟排序为");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if(!flag) {
				break;
			}else {
				flag = false;
			}
		}
	}
	
	public static void bubbleSort(int[] arr) {
		int temp = 0;//交换的临时变量
		for(int i = 0;i < arr.length-1;i++) {
			for(int j = 0;j < arr.length-1-i;j++) {
				if(arr[j] > arr[j+1]) {
					temp = arr[j];
					arr[j] = arr[j+1];
					arr[j+1] = temp;
				}
			}
			System.out.println("第"+(i+1)+"趟排序为");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9,5,4,2,7,3};
		//BubbleSort.bubbleSort(arr);
		BubbleSort.bubbleSort1(arr);
}
}

冒泡排序结果为

第1趟排序为
[5, 4, 2, 7, 3, 9]
第2趟排序为
[4, 2, 5, 3, 7, 9]
第3趟排序为
[2, 4, 3, 5, 7, 9]
第4趟排序为
[2, 3, 4, 5, 7, 9]
第5趟排序为
[2, 3, 4, 5, 7, 9]

优化后的冒泡排序用数组int a[] = {1,2,5,6,9,8,7}测试:

下面是优化前的排序结果

第1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第2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第3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第4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第5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优化后的排序结果

优化后第1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优化后第2趟排序为
[1, 2, 5, 6, 8, 9]

可以知道 ,优化后的冒泡排序明显减少了比较趟数,但优化后的算法对一个大部分有序的数组有明显的作用,算法速度明显加快了

 

 

内容概要:本文深入探讨了DevOps流程落地中自动化测试与监控体系的构建,强调二者是保障软件质量和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支柱。自动化测试涵盖从单元测试到端到端测试的全流程自动化,而监控体系则通过实时采集和分析系统数据,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文章介绍了测试金字塔模型的应用、监控指标的分层设计、测试与生产环境的一致性构建以及告警策略的精细化设置等核心技巧。此外,还提供了基于Python和Prometheus的具体代码案例,包括自动化接口测试脚本和监控指标暴露的实现,展示了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这些技术和方法。 适合人群:对DevOps有一定了解,从事软件开发、运维或测试工作的技术人员,特别是那些希望提升自动化测试和监控能力的从业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高并发业务系统中,模拟大规模用户请求,验证系统抗压能力和稳定性;②关键业务流程保障,确保金融交易、医疗数据处理等敏感业务的合规性和可追溯性;③微服务架构系统下,通过契约测试和分布式链路追踪,保证服务间的兼容性和故障快速定位。 阅读建议:本文不仅提供了理论指导,还有详细的代码示例,建议读者结合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逐步实践文中提到的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在构建自动化测试框架和监控系统时,关注环境一致性、测试覆盖率和性能指标等方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