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金属因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g)与最低电化学电位,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在液态电解质体系中直接应用锂金属负极,一直受限于其电化学稳定性差、枝晶生长严重、循环寿命短等问题。为实现其真正应用,核心难点之一在于负极/电解质界面的调控策略。
一、锂金属电池的结构挑战与传统应对路径
在传统锂离子电池中,石墨负极提供稳定的锂嵌入/脱出平台,虽然循环寿命优秀,但比容量仅为372 mAh/g,限制了系统的能量密度。相比之下,采用金属锂负极能够理论上提升能量密度一个数量级。
然而,这一替代方案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不稳定的界面反应:金属锂极易与电解液发生副反应,形成不均匀的界面膜(SEI),导致活性锂损耗;
锂枝晶生长:非均匀沉积诱发针状结构穿透隔膜,存在短路风险;
低库仑效率与容量衰减:界面不断破碎重建,锂资源持续消耗。
为应对这些问题,固态电解质曾被认为是优选路径,因其物理硬度可抑制枝晶生长,并可避免传统有机电解液带来的副反应。然而,固态体系面临界面接触、电导率不足和制造难度等挑战,仍未广泛落地。
在液态体系中,工程上普遍采用高浓度电解液、界面调控添加剂等方法缓解问题,部分技术已实现量产。然而,这类方法依赖复杂的添加剂体系,调控耦合性强,设计自由度低,难以系统优化。
二、电解质界面与离子传输的“解耦”方案
传统电解质设计中,离子传输与界面保护性能高度耦合。在优化锂离子迁移能力的同时,往往牺牲界面稳定性,或反之。该研究引入一种“液-液分散体系”的思路,通过相分离结构,将离子传输介质与界面生成机制进行功能分工,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