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阳光正好,囫囵吞枣看完了《资本的曲解,集成与分散》、《战争的明暗,替代与孪生》和《认知主义的崛起》,三篇章节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李彦宏: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
简史的P32,讲的是即便IBM这样伟大的世界性公司,也仅仅因为曾经忽视了计算机家庭化的趋势,数年之内也差点儿倒在血泊之中,于是引申出了上述这句箴言,忧患而实在。
资本曲解一章与其说是论述,不如用开导一词更为合适。半个月前在公司加班至晚上10点,打车回公寓的路上和司机师傅闲聊,谈到当下打车软件和传统老式出租车的行业前景,司机师傅不由感叹时代发展太快,指不定什么时候人工智能就可以代替人类开车。
确实在21世纪,科技爆炸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过于迅速,几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所以会有阴谋家提出:人工智能即将取代人类,未来文明或将被改写。
简单聊聊吧,首先人工智能作为沟通大数据云计算和人类的一种媒介,它是非常强大的,比如Google和Facebook这两大巨头,开发了无数的算法,为人类的信息化生活提供了不小的助力,有些人认为,只要给予这些公司足够的研发资金,他们能够在通过算法去推演、掌控人们的意识。
因此,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的同时,人们也对此感到害怕和恐慌。
丢失一颗钉子,换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谬论:一颗钉子,毁了一个帝国。
这是一个注重细节的故事,但是我们会发现,节省掉中间环节直接得出一个谎言式的结论,这也是当下造成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恐慌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时,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许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下潜万米采集海底矿石,快速计算得出准确数据,或是随机应变布下玲珑棋局。
因此,与其说是对人工智能的恐慌,不如说是对比自身强几何倍数级别的事物的恐慌。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和猎豹相比,谁爬得快呢?人类和猩猩相比,谁爬得高呢?人类和袋鼠相比,谁更能跳呢?
在现实生活中,比人类厉害,或者说战胜人类的东西太多了,不是因为它是人工智能而害怕担忧,而是因为对方达到了我们普通人达不到的高度,我们在畏惧,就像短跑运动员害怕和猎豹比速度是一样的道理。
时至今日,那些哪怕有一丁点儿意识趋向的“强人工智能”“超强人工智能”都是想象中的或科幻电影中的故事
这里要为读者补充一个概念,人工智能并非意识和智能分离体。比如当下火热的阿尔法狗,AI系统,谷歌大脑,它们都拥有远超凡人的算力,但是抛开它们所擅长的领域呢?阿尔法狗能捡起一支掉落在地上的笔吗,谷歌大脑能朝我微笑和我着聊天吗。
智能不代表意识,没有意识就永远脱离不了作为物的限制:零思想。因此我们不需要担心智能化产物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也不用担心未来有一天人工智能奴役人类。
即便是未来,我们假想“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成立,那只能表明,这样的人工智能更是工具了,更不足以担心人类被替代、被统治与被奴役的事情了,因为它们再怎么智能,却没有“如何使用智能”的意识
接下来聊一聊资本,什么是资本?资本通俗来说就是,有钱,任性,想买什么买什么。在中国,聊到资本不得不提到两个字,暴发户和国民称呼。
前者,很好理解,暴发户又被称作土豪,土老板;后者则更加高大上,比如有钱长得帅的叫国民男友,有钱又渊博的叫国民老师,有钱女儿又漂亮的叫国民岳父。用两个字高度概括中国人对于资本主义的世俗化理解:有钱。
科斯定律告诉我们:资本,不管一开始属于谁的,最后都会流向最善于利用它的模式之中
先思考一个问题,资本一开始掌握在谁的手里?有钱有权的人;最善于利用它的人是谁?90%有钱有权且善于创造财富的人+9%努力奋斗的人+1%遗产继承人。于是会得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结论,什么是区域性资本流向?钱从马云那传递到比刘强东手里;什么是全球性资本流向?钱在马云、刘强东、比尔盖茨等人手里轮流传递。
那么如果跻身前列,与马云等人共享资本这杯羹呢?
很简单,做那9%努力奋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