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314)
- 收藏
- 关注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五)道无偏爱
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因此,圣人才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施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发生,圣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创始人,也不将万物占为己有,更不希望万物对自己感恩戴德,大功告成,圣人不以有功自居。这一阶段的人,已经相当成熟,拥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白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更明白从前的那些欲望应该是要忘记的,更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不应该知道的事情”,所以,人类所有的欲望,其实都有激发点,而激发点本身就是有差别对待,让人产生竞争意识,人心自此不宁。
2025-08-21 08:11:49
449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四)少欲与知足
人生是苦的,若要幸福,不能过于关注自己,要有事可做。从事于学问研究,要每天都增加知识,从事于得道(通过冥想或体验的方式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要每天都减损知识,不停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境界。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繁乱的音调搅乱人的听觉,各种味道让人的味觉减退,打猎则让人神智疯狂,稀有的宝物让人行为不轨。世人总为欲望裹挟着,匆匆忙忙,不得其闲,无休无止,纷纷扰扰不断,烦恼痛苦无边。因为被名利物欲迷障了心眼,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没了依托,不知所从何来,归往何处,如风车一样,只能随波逐流。
2025-08-20 18:23:23
860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三)柔胜刚
大道贵少言,贵柔贵弱,贵虚无守静无为,但世人多欲多贪,爱慕虚荣,争高争先,都有表现的欲望,很少能做到寡欲淡泊、自甘柔弱、甘守寂寞、少说多做的。可见,做人做事,光凭满腔热情和意气风发是远远不够的,凡事应该沉住心气,沉稳而行,欲速则不达。具备水之美德的人如水一样安于卑下,心思如深渊般宁静,用仁爱与人交接不求回报,言出必行,和水一样平静无为,不拘一格、随遇而安,善于抓住时机。无生有,有生天下万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2025-08-20 11:56:23
708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二)无欲与知足
过分贪爱着什么,必然招来更过分的破费,得之越多,失去的会更多。他之所以能察见到细微,是因为知道人的欲望一旦开闸,就如洪水滔天,欲望不分大小。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繁乱的音调搅乱人的听觉,各种味道让人的味觉减退,打猎则让人神智疯狂,稀有的宝物让人行为不轨。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知其根源,就能认识万物。用外在的智慧,复归内在的道,就不会身遭祸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
2025-08-20 00:04:21
467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二)辩证思维正言反说
目录一、关于「辩证」观点的核心章节1、第二章2、第三十六章3、第四十五章4、第六十三章5、第七十三章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如果大家知道了什么是美好,那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陋;知道了什么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所以,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与美和恶、善和不善一样,相反相成。因此,圣人才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实施不言的教化,让万物自然发生,圣人从不认为自己是万物的创始人,也不将万物占为己有,更不希望万物对自己感恩戴德,大功告成,圣人不以有功自居。按照相反相成理论,正因为
2025-08-19 20:59:02
710
原创 0-12岁幼儿启蒙与教育
比如, 动画片是关于《道德经》,那么可以讲讲老子的生平有趣故事。注: 讲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小朋友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对什么不感兴趣。方法: 平时、周六周日、寒暑假等去户外森林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等地方。✔️ 去公园,比赛找各种颜色的植物叶子、根茎等(灵感来源: 纪录片)注:这里可以从小朋友感兴趣的简单问题着手,将其用程序实现,激发兴趣。内容围绕: 培养兴趣、韧性,运动也是其后续排解压力的很好方式。内容围绕: 国学经典类、体育运动、动植物纪录片等等。✔️ 家长看国外的纪录片,看芬兰、德国等如何做的。
2025-08-17 22:50:41
264
原创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一)什么是道
睁大眼都看不见的东西叫作“夷”,竖起耳朵仍听不到的声音叫作“希”,拼命摸索却摸不到的东西叫作“微”,这三方面不可思议(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夷、希、微三个字,均形容“道”的幽而不显,若隐若现,不可捉摸。),它们混沌一体。从前面看,看不到它的头,从后面看,看不到它的尾。注: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纷扰,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和谐一体共生共存的,它因此圆润谦卑,也因此深奥莫测。恍惚的状态正是“道”:说它有,又看不清,说它没有,你却能模糊地看到,在清晰和不清晰的中间有个状态,就是隐约。
2025-08-15 00:51:26
608
原创 《范仲淹传》读书笔记与摘要
范仲淹一直积极主张议和,但是,当朝廷与西夏议和紧锣密鼓进行的时候,范仲淹又与韩琦共同上疏朝廷,提醒议和注意事项,提出议和应该把握的尺度,反对匆忙议和。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德明去世,元昊继承西夏国王位,他不愿意继续臣属宋廷,经过数年的周密准备,宝元元年(1038)十月十一日,元昊正式立国称帝,国号大夏。宋廷也急于从西北边疆的战争中摆脱出来,欣然接受李德明的归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宋、夏订立和约,宋朝承认李德明占有银、夏、灵诸州的既成事实,封其为西平王,授定难军节度使。
2025-08-11 22:45:27
902
原创 【历史人物】【范仲淹】简历与生平
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官太多了,兵太多了,财政支出太多了,在与外敌(辽、西夏)的数次战争中,北宋也是屡战屡败,可谓内忧外患不得不改革了。✔️1044年,56岁,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1041年,53岁,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公曰:“嗟乎,岂为是哉。
2025-08-06 17:46:19
1027
原创 【历史人物】【鲁迅】简历与生平
在《故事新编》中,鲁迅有意识的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古今杂糅”的手法:小说中除主要人物大都有历史记载外,还创造了一些次要的戏剧性的穿插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理由是“译得信而不顺的至多不过看不懂,想一想也许能懂,译得顺而不信的却会令人迷误,怎样想也不会懂,如果好像已经懂得,那么你正是入了迷途了。
2025-08-04 00:08:32
709
原创 《王安石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
目录一、王安石与宋神宗1、王安石所写的奏议《进戒疏》,看他如何辅佐宋神宗2、《论馆职札子一》3、《论馆职札子二》二、王安石的用人1、王安石不得不任用小人的原因2、与其说王安石喜欢任用小人,不如说神宗喜欢任用小人,而王安石一直想要矫正他,但没有完全做到三、王安石打了哪些仗第一,河湟之战第二,西南夷之役第三,交趾之役四、罢官之后的王安石王安石是如何启发他的皇上? 他所说的“不沉迷于声色,不玩物丧志,然后才能集中精神;能集中精神,然后才能明白道理;能明白道理,然后才能对人有所了解”,岂止是君王,凡
2025-08-02 00:08:03
764
原创 【历史人物】【王安石】简历与生平
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 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于1915年在《致萧子升信》中认为:“王安石,欲行其意而托于古,注《周礼》,作《字说》,其文章亦傲睨汉唐,如此可谓有专门之学者矣,而卒以败者,无通识,并不周知社会之故,而行不适之策也。
2025-08-01 19:05:50
1049
原创 【历史人物】【王安石】《王安石赠太傅》
敕文段二,具言王安石生平,“少学孔孟,晚学瞿聃”,学识上儒释道,统于一身,“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已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重训再释以已意,“糠秕百家”,独立见解,“靡然变天下之俗”。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文字典雅优美,层层排句推进中,句句对仗工整别致,骈散错落交替,起文即用,通贯全局,“足以藻饰万物”,“苏海”一瓢,可见苏轼文势汪洋,博大深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的三朝遗老千古了,“究观规摹,想见风采”,“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赠以太傅之名,实不为过也。
2025-07-31 22:43:20
84
原创 《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二)
元和年间,尚书虞部员外郎张季友去世,他的侄子跑到韩家哭诉:“我的叔父快要死了,几乎不能讲话了,但他让我告诉您,让我代他向您告别,如果得不到您撰写的墓志铭,叔父死不瞑目!斯其可铭也已”,做过十一个岗位的官,可谓履历丰富,竟无房无地,连办丧事的钱都没有,真可谓是官员廉洁的楷模了。此时的韩愈,返回长安,作了一首前所未有的奇诗——《南山诗》,连用了五十一个“或”字,描摹终南山的风光景致,超过千字。宪宗元和元年正月,剑南刘辟反,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奉诏征讨,九月克成都,擒刘辟,押回长安,斩之于独柳树下。
2025-07-30 20:29:41
879
原创 《大唐孤勇者:韩愈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一)
他的奋斗,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真是辛苦。驱马出门,不知所之”,也是穷得不能自存,租不起房子,吃不饱饭,走投无路,为了生存,只有豁出去了!文章里面的名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大家都耳熟能详。此时,气候恶劣,从正月到七月,长安一带都未降雨,旱灾严重,饥馑相仍,饿殍甚多,甚至“人死相枕藉”。韩愈在此的一大好处,就是“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他终于可以养家糊口了,而且收入颇丰,这是很值得庆幸的。
2025-07-30 13:33:45
845
原创 【历史人物】【韩愈】简历与生平
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所撰3卷《顺宗实录》基础上改写而成,他“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比之旧录,十益六七,忠良好佼,莫不备书,苟关于时,无所不录。:“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例子,一篇《原道》竟然提出“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还要“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这是十分激烈的主张。
2025-07-28 23:58:48
874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五)结局
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倒卧在船中,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是他最后的一篇作品。杜甫在770年的落花时节也遇到了这个绝代的歌人,正如他在夔州由于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而想到公孙大娘一般,他回想他十四五岁时在李范与崔涤的邸宅中和他见面的情景,写出我们在《童年》章里已经读到过的那首著名的绝句。他在这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的面前活动起来。注:杜甫最好的朋友,以及他同时代的第一流的诗人,除了岑参还在嘉州作刺史外,大都死去了。
2025-07-28 01:00:15
806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四)成都草堂与再度流亡
不只杜甫自己欣庆得到一个安身的处所,就是飞鸟语燕也在这里找到新巢,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松州陷后,成都震动,杜甫为阆州王使君拟《论巴蜀安危表》,希望减省军用和诸色杂赋名目,最好“省之又省”,因为巴蜀人民困于军需,充备百役,已经到了无法应付的地步,地方上呈现出一片凋零的景象。760年,杜甫49岁,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杜甫却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2025-07-28 00:28:18
638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三)流亡与走向人民
但是人民在统治者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下到了难以担受的地步(爪牙的吏役们为了拼凑兵额,任意捕捉,不顾民情,做出许多残酷的事,使荒凉萧条的东京道上呜咽着使人难以忍受的哭声),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这时和他一同逃亡的表侄(他曾祖姑的玄孙)王砅已经骑马走出十里,忽然找不到杜甫,于是呼喊寻求,在极危急的时刻把自己乘用的马借给杜甫,他右手持刀,左手牵缰,保护杜甫脱离了险境。3个多月后,杜甫念及两京沦陷,人民痛苦,他忠实于他的职责,肃宗看他并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人物,于是在八月里命他离开凤翔,回鄜州探视妻子。
2025-07-27 20:14:15
997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二)
他问一个兵士到哪里去,那兵士说,他十五岁时就到过北方防守黄河要塞,好容易盼着回来了,如今满头白发,又要开往边疆营田,准备和吐蕃作战,抛下家里的田地反倒没人耕种,可是县官又来催租,真不知租税从哪里凑得起来。玄宗读后,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成为他长安十年内最炫耀的一个时期。,而且思念的情绪一次比一次迫切,对于李白的诗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在长安时说“白也诗无敌”,在秦州时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在成都时说他“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再也不说他的诗只像阴铿了。
2025-07-27 12:42:00
967
原创 《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一)
冯至,本书在2020年4月,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初中段。
2025-07-20 23:29:56
560
原创 【历史人物】【杜甫】简历与生平
注: 杜甫的七律写的最好,七律创作达到了集大成的境界,其七律稳居史上第一,其作品兼具格律严谨与情感深沉的特点,被认为是“在于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1)770年,杜甫59岁,杜甫在潭州写了好几首抒情诗:他追酬十年前高适赠给他的那首诗,情辞反复,哀悼高适,也是哀悼自己。”“瘦硬通神”,即书法讲究骨力,以瘦硬为上,“瘦硬”方能“通神”。3)期间杜甫备受饥寒疾病、认清了统治集团的腐化面目,对广大的士卒人民的苦难,对国运的危机,也有了越来越深广的感受和认识。
2025-07-20 00:13:53
644
原创 【历史人物】【李白】生平事迹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别时送名马八匹、官锦十缎。》以来,所有的唐宋词选集、总集,在具体操作中,都不会忘记李白,至少也要在序跋题记中提上一句。尝奉诏醉中起草诏书,引足令高力士脱靴,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后玄宗赐金放还。
2025-07-15 22:02:12
973
原创 【历史人物】【李白】《李白传》读书笔记3-学道和从政的矛盾
目录一、李白一生中,有四十多年,是在唐明皇的统治之下二、文学艺术都在唐明皇时期发达起来三、学道与从政的矛盾四、漫游生活的第二期——更多的暴露和批判注:在李白同时的诗人中,只有杜甫可以同他比肩,然而也是各有短长,例如他的乐府绝句,杜甫就未必能及得上,正如他的律诗,便要向杜甫低头1、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吧,定居在安陆。这时,他和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他虽然各处漫游,但这大概是他这一期间比较固定的地方。他在这个地方,住了将近十年的光景。2、在他三十岁的那年,曾积极地做过一些政治活动。所谓政治活动,也就是希望
2025-07-15 21:52:31
82
原创 【历史人物】【李白】《李白传》读书笔记2
目录一、李白的文艺偶像谢朓二、李白的情感生活三、李白的友谊(与士大夫)四、 了解李白之杜甫五、李白身后六、李白的形象七、李白的痛苦1、对战争态度2、李白的真李白在诗中提到谢朓的时候非常之多(例如,明发新林浦,空吟谢朓诗),特别是到了谢朓所常到的地方,便更令他追怀无穷:唐代李白:“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秋夜板桥浦泛月独酌怀谢朓》)“诺为楚人重,诗传谢朓清。”(《送储邕之武昌》)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采虹。人烟寒橘柚,
2025-07-15 21:12:03
561
原创 【历史人物】【李白】《李白传》读书笔记1
李白他的人生和我们一般人的人生并没有太大的悬殊,他有悲,我们也有悲,他有喜,我们也有喜,并且他所悲的、所喜的,也就正是我们所悲的、所喜的。然而,然而有一个不同,这就是他比我们喜、喜的利害,悲、悲的利害,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在他那里得到一种扩展和解放了,而这种扩展和解放却又是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于种种压迫之余,所时时刻刻地在期待着,在寻求着的。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在 李白诗里面总能产生共鸣注释: 李白的诗,总能从其中得到某种共鸣或慰藉(并且是以最美妙的艺术形式)。李白的各种追求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2025-07-15 16:53:55
340
原创 王阳明致良知方法(解说事例版)
第三、对于同一件事同一个行为也会因为不同的实际情况而产生不同的良知。比如,老百姓哄抢军粮,你的良知判断老百姓做法该杀。知道却做不到,就是跟随自己的私欲去任意妄为,而不是跟随良知行事。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我们人作为动物的求生本能所衍生出来的欲望想法,就是私欲。第一、人人都有良知,但人和人的良知却会因为个人不同的经历和知识而不同。致良知,就是良知知道了这是好的、我该做的,就要去做,这就是致良知。简单来说顺应自己的良知去行事,就是致良知。第二、一个人的良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良知也是一直在成长的。
2025-07-03 06:51:43
150
原创 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一代婉约词宗李清照——才情、误解、风流_哔哩哔哩_bilibili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可以说出生即罗马,自小家学氛围浓厚。父亲李格非曾官至礼部员外郎,是苏轼的学生,号称“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李家并未因李清照是女子,把她困在深闺,真的是百般疼爱,允许李清照出游结交朋友,允许李清照饮酒作赋。让李清照阅尽藏书,还请名师指导清照学习。 李清照从小妥妥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家学熏陶,加上李清
2025-07-02 21:28:58
107
原创 东晋风流——谢道韫
无悔华夏“吉祥物”介绍——才女谢道韫,07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男主的思想有多牛,《护国良相狄仁杰之风摧边关》武打场面-分镜头也可以打的很漂亮,知道上帝为什么在天上吗?谢道韫的父亲是东晋安西将军谢奕,叔叔是东晋丞相谢安,弟弟是名将谢玄,丈夫书法家王凝之。
2025-07-02 09:00:50
703
原创 《传习录》经典语句摘录
注:这条天机,用民间的一句哲语所说,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该是你的,你当然可以去追求和拥有,不该是你的,强求不来,若是总惦记,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就不会活得快乐。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翻译:他们陷在的私欲,那么利害相冲突,毁谤和赞誉相制,得失相形状,荣辱相缠,这不是互相倾轧,回顾拉停滞,纷纭错乱暴戾,我看到他的麻烦且困难的。人生的毁誉,得失,荣辱,是非,都是相辅相成的,世间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一切坦然顺应,便是境界。
2025-06-27 14:11:27
1013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九《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九)致良知”到底是什么?
大多数人都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那种“良心”。不学而能,那叫本能;不虑而知,就是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心,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自律,这个就叫良知。并不是有良心就可以达到“致良知”这种境界。王阳明自己说:“某与此良知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知容易,把做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处,负此之尔。”(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
2025-06-26 20:55:46
302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八《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八)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
平匪之后,重建崇义县、和平县、平和县,这都是王阳明的惠民举措。王阳明根据蛛丝马迹,发现很多土匪都逃到宁王那里去了,逃到宁王的私人卫队里寻求庇护。他以朱熹理学的一个研究者自命,再回过头来看阳明心学,立刻把王阳明当成异端邪说了,自然不喜欢王阳明。所以,嘉靖后来不喜欢王阳明的心学,便也不怎么喜欢王阳明本人,算是“因言废人”了。当时朱宸濠最不放心的两个人,一个是孙燧,一个就是王阳明。王阳明父亲告诉王阳明说,嘉靖封你新建伯,你未必要那么高兴,这事很难说。这就是易学,这就是辩证法,这就是中国哲学的大智慧。
2025-06-26 20:07:56
232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七《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七)彻底剿灭匪患
就是写给土匪的一封信注: 剿灭一方土匪后,给其他土匪写信,征战的檄文这封信第一层写的是理解与同情。王阳明落笔说,“人所共耻者,莫过于身被为盗贼之名;人心之所共愤者……”被人骂做贼,人所共愤。“莫过于身遭劫掠之苦。今使有人骂尔等为盗,尔必愤然而怒;又使人焚尔室庐,劫尔财货,掠尔妻女,尔必怀恨切骨……”人家骂你,你肯定恨。人家不但骂你,烧你的房子,劫你的财,掠夺你的妻女,这叫不共戴天之仇。你必仇恨切骨,“宁死必报”。但问题是,“尔等以是加人”,你们现在这样对别人,“人其有不怨者乎?
2025-06-26 19:18:40
471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六《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六)文人治军的智慧
✔️ 向上要了控制权✔️ 向下制度化管理十家牌法就是“乃于城中立十家牌法。其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遇面生可疑人,即行报官究理。或有隐匿,十家连坐。仍告谕父老子弟……”最后的作用是要达到“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就具体实行而言,每十家为一个相互管理、相互监督的组织,这就是后来典型的户籍制的雏形。每家每户有多少人,姓名、年龄、相貌,从事什么行业,什么学校毕业,所有情况调查得一清二楚。这十家日轮一家,大家相互管理。
2025-06-26 18:41:30
780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五《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五)致良知
”就是说圣人之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上面没有尘垢,通体透明,清清楚楚,映照山河万朵,江山明月皆在我心中,事物之理一看就通透了。王阳明一笑说,“他一疑,事就成了。王阳明说,就看他这颗心达到什么境界,他只要不怀疑就算了,他一怀疑就说明他心理上动摇了。阳明心学最讲究调查的功夫,王阳明到各个地方去平匪患也好,平宁王之乱也好,一到那儿,对当地的山川地形、人情风俗,敌我双方所有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 为什么你在事情中总觉得疲于奔命,觉得有些事做得还可以,有些事做得真难,是因为你心中全个“牵于毁誉得丧”。
2025-06-26 16:44:05
917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三《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三)知行合一
注: 王阳明与上级 席书 成为知己,并受后者邀请到贵阳书院讲学,到了贵阳书院,王阳明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以纠当时时风之弊,纠知识分子空谈、虚谈之病。
2025-06-26 14:45:24
876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三《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二)
✔️ 语言不通,不懂苗人的语言,苗人也不懂汉语,大家都很紧张。解决:唱歌,虽然语言不通,但是音乐是不分地界的,音乐能让人心灵相通。少数民族很喜欢音乐,王阳明喜欢唱歌,一唱歌就和这些少数民族亲近起来,大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好。✔️ 住在一个小山洞里头。王阳明住在里头,就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阳明小洞天解决, 后来苗族人了解了王阳明是好人,帮他们搭棚子,建房子,在这个小洞天旁边建了一个草屋。王阳明还给这个茅草屋起了个名字——何陋轩,后来变成了他的书院。
2025-06-25 21:03:59
992
原创 顶级思维方式——认知篇十三《五百年来王阳明》笔记(一)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注:教小六艺。小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这是既教礼仪,又教音乐,还教语文、数学,还教射箭和驾车。那可不仅仅是文武双全,那是文、理、工,包括艺术俱全,各学科都全了。要翻越王华这座高山还真是不容易,因为王华这座高山不仅代表了父亲,在那个时代还代表了影响无比巨大的宋明理学。要翻越父亲那座山易,要翻越理学那道坎才是真正的不容易,这也才是王阳明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次人生挑战。
2025-06-25 17:23:19
692
空空如也
空空如也
TA创建的收藏夹 TA关注的收藏夹
TA关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