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对5,3,4,9,6这五个数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
第一趟:假设R(1)(即5)是最小的数,然后将5与3,4,9,6依次比较。当与3(R(2))比较时,顺序错误,则交换位置,此时数据顺序变为3,5,4,9,6,继续比较R(1)(即3)与R(3)(即4),R(1)与R(4)、R(1)与R(5)。则第一趟比较后的数据的顺序变为:3,5,4,9,6。
第二趟:假设R(2)(即5)为最小的数,依次与4,9,6进行比较,若顺序错误,则交换两个数的位置。排序后数据顺序变为:3,4,5,9,6
……
第四趟:假设R(4)为最小数,并与R(5)比较,若顺序错误则交换数据位置。排序后为:3,4,5,6,9。
2、总结:从以上例子可以得出两点:
。若对n个数进行排序,需要进行(n-1)趟;
。自第一趟排序后数据分为有序区和无序区,每一趟排序后有序区增加一个数,对应的无序区减少一个数(即每一趟排序后有一个数归位,且不再参与排序,类似于冒泡排序)。
3.代码:
#include<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select_sort(int a[], int len)
{
int min, i, j, temp;
for (i = 0; i < len - 1; i++) //控制趟数
{
min = i; //记录最小下标
for(j = i + 1; j < len; j++)
{
if (a[min] > a[j]) //依次比较
{
min = j;
}
}
if (min != i) //若顺序错误,则交换数据位置
{
temp = a[min];
a[min] = a[i];
a[i] = temp;
}
}
return 0;
}
int main()
{
int a[] = {3, 5, 4, 9, 6};
select_sort(a, 5);
for (int i = 0; i < 5; i++)
{
cout << a[i] << " ";
}
return 0;
}
4.时间复杂度分析:
交换次数N: 0 ≤N≤(n - 1),比较次数为 n (n - 1)/ 2 次之间,赋值操作次数M: 0 ≤M≤ 3 (n - 1)。
比较次数与关键字的初始状态无关,总的比较次数N=(n-1)+(n-2)+…+1=n*(n-1)/2。
交换次数比冒泡排序少多了,由于交换所需CPU时间比比较所需的CPU时间多,n值较小时,选择排序比冒泡排序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