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报文格式
请求报文包含四部分:
响应报文包含四部分:
常见请求方法:
- GET: 用于请求访问已经被URI(统一资源标识符)识别的资源,可以通过URL传参给服务器
- POST:用于传输信息给服务器,主要功能与GET方法类似,但一般推荐使用POST方式。
- PUT: 传输文件,报文主体中包含文件内容,保存到对应URI位置。
- HEAD: 获得报文首部,与GET方法类似,只是不返回报文主体,一般用于验证URI是否有效。
- DELETE:删除文件,与PUT方法相反,删除对应URI位置的文件。
- OPTIONS:查询相应URI支持的HTTP方法。
- 详细:https://www.cnblogs.com/foodoir/p/5911099.html
常见的首部:
- 通用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都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 Date:创建报文时间
- Connection:连接的管理
- Cache-Control:缓存的控制
- Transfer-Encoding:报文主体的传输编码方式
- 请求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 Host:请求资源所在服务器
- Accept:可处理的媒体类型
- Accept-Charset:可接收的字符集
- Accept-Encoding:可接受的内容编码
- Accept-Language:可接受的自然语言
- 响应首部字段(响应报文会使用的首部字段)
- Accept-Ranges:可接受的字节范围
- Location:令客户端重新定向到的URI
- Server:HTTP服务器的安装信息
- 实体首部字段(请求报文与响应报文的的实体部分使用的首部字段)
- Allow:资源可支持的HTTP方法
- Content-Type:实体主类的类型
- Content-Encoding:实体主体适用的编码方式
- Content-Language:实体主体的自然语言
- Content-Length:实体主体的的字节数
- Content-Range:实体主体的位置范围,一般用于发出部分请求时使用
常见的HTTP相应状态码:
1XX:通知
2XX: 成功
3XX 重定向
4XX:客户端错误
5XX 服务端错误
最常见
200("OK")
一切正常。实体主体中的文档(若存在的话)是某资源的表示
301("Moved Permanently")
当客户端触发的动作引起了资源URI的变化时发送此响应代码。另外,当客户端向一个资源的旧URI发送请求时,也发送此响应代码
400("Bad Request")
一个通用差错代码,指示该请求不能被服务器理解
404("Not Found") 和410("Gone")
当客户端所请求的URI不对应于任何资源时,发送此响应代码。404用于服务器端不知道客户端要请求哪个资源的情况;410用于服务器端知道客户端所请求的资源曾经存在,但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的情况。
505
服务器不支持请求报文使用的HTTP协议
详细:
https://www.cnblogs.com/xflonga/p/9368993.html(有点不准)
http://tool.oschina.net/commons?type=5
以上部分整理自https://www.cnblogs.com/Java3y/p/8444033.html
相关问题:
URI和RUL的区别
URI(Universal Resource Identifier 统一资源标志符):用来标识抽象或物理资源的一个紧凑字符串
URL(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一种定位资源的主要访问机制的字符串
URN(Universal Resource Name 统一资源名称):通过特定命名空间中的唯一名称或ID来标识资源
URL和URN是URI的子集,通俗讲,URN相当于头衔,通过它可以唯一地区分网络资源,但仅仅是区分,并不能定位,而URL是定位,通过它可以唯一定位网络资源
HTTP和HTTPS的区别
https://blog.youkuaiyun.com/qq_38289815/article/details/80969419
HTTPS原理
https://blog.youkuaiyun.com/kobejayandy/article/details/52433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