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栅衍射主极大个数_光栅的分类及常规指标介绍

本文介绍了光栅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其在生化仪器和光谱分析中的应用。光栅按表面形状分为平面和凹面光栅,按工作方式分为透射和反射光栅,而制作工艺则有刻划和全息光栅。光栅方程、色散、衍射效率和闪耀角是评估光栅性能的重要参数,其中闪耀光栅在特定波长下有最大效率。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光栅是由一系列等距平行刻线组成的光学元件,它是利用光的衍射和干涉原理进行分光的一种色散元件,被广泛应用到生化仪器光谱仪器分光光度计等相关产品上或相关领域中。

光栅的分类

图1 透射光栅

图2 平面刻线衍射光栅

按照工作表面的形状,可分为平面光栅和凹面光栅。凹面光栅兼具分光和聚焦功能,需沿着光谱面弯曲的方向拼接多个探测器才能完成全光谱的探测,且会伴随着较大的像差,造成结果的测量误差。因此,平面光栅更常用。

按照工作方式不同,可分为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两种。其中,透射光栅对光的利用率不高,光能损失较大。

按照制作工艺不同,可分为刻划光栅全息光栅

刻划光栅利用光栅刻划机,用钻石刀头对材料进行加工,刻线密度调节灵活,但所能达到的刻线密度有限,还可能存在周期性的刻划失误,产生鬼线效应,干扰光栅的分光。

全息光栅是利用激光器产生两束相干光,在涂有光敏材料涂层的基板上产生一系列均匀的干涉条纹,使光敏物质被感光。然后用特种溶剂溶蚀掉被感光部分,即在蚀层上获得干涉条纹的全息像。离子刻蚀技术还能够利用离子束轰击刻槽,加工刻槽的形状使之成为闪耀光栅,增强衍射效率。

光栅的分光性能及常用参数

光栅方程

光束经过准直后成为平行光,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光栅上。不同波长的光以不同的角度出射,决定各级主极大位置的方程式称为光栅方程。最基本的光栅方程为:

d(sini ± sinθ)=mλ m=0,±1,±2,...

方程表示,根据mλ 值平行光束以入射角 i 斜入射到缝间距为d的光栅上,将光以离散的角度θ偏转,其中m是主极大级次。入射角i 和θ 衍射角分别是入射光线和衍射光线与光栅法线之间的夹角,在考察与入射光同一侧的衍射光谱时,上式取正号;在考察与入射光异侧的衍射光谱时,上式取负号。可以看出,对于给定的级次m,不同波长的光将以不同的角度从光栅出射。

图3 透射光栅与反射光栅衍射原理

色散

光栅的色散用角色散和线色散表示。相差单位波长的两条谱线通过光栅分开的角度为角色散:

光栅产品中也用倒角色散即角色散的倒数(单位nm/mrad)来表示色散能力。光栅的线色散是聚焦物镜焦面上相差单位波长的两条谱线分开的距离。设物镜的焦距是f,则线色散为:

衍射效率

光栅的衍射效率通常有两种定义,即相对衍射效率绝对衍射效率

相对衍射效率,定义为在给定波长和衍射级次下,探测器接收到的光栅的衍射光通量与一块同孔径的标准反射镜的反射光通量之比;绝对效率,是指给定光谱级次中单色衍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之比;光栅衍射效率曲线指的是光栅衍射效率对波长的函数关系。

图4 典型的光栅衍射效率曲线图

闪耀角

闪耀光栅,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反射式或透射式衍射光栅,它的刻槽面与光栅面不平行,两者之间有一夹角γ,称为闪耀角

图5 闪耀光栅衍射原理

闪耀波长

闪耀光栅能够在特定衍射级次产生最大光栅效率,即大部分光功率将会在设计的衍射级次,通常为1级,同时尽量减少其它级次(尤其是零级)的功率。由于这种设计特性,闪耀光栅会在某一特定波长下工作,这种波长也称为闪耀波长

在Littrow结构下,即入射光垂直于光栅刻槽面(光谱仪中称之为自准直式入射),入射光的角度i和衍射光的角度θ 相同,i=θ=γ,这时,1级光谱闪耀的光栅其闪耀波长λB为:λB=2dsinγ。

摘编自:联合光科公众号

<think>根据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用户正在寻找计算光栅衍射效率的MATLAB代码示例。引用[4]中有一个代码片段,但用户提到该代码基于标量衍射理论,计算粗略,且缺少I0强的处理。因此,我将基于引用内容,提供一个改进的光栅衍射效率计算代码示例。###步骤分析1.**理论基础**:根据引用[3]和[4],光栅衍射效率基于标量衍射理论,通常涉及单缝衍射和多缝干涉的叠加。2.**参数设置**:定义波长、光栅常数、缝宽、缝数等参数。3.**公式推导**:衍射图样由单缝衍射因子和多缝干涉因子共同决定:-单缝衍射因子:$(\frac{\sin\alpha}{\alpha})^2$,其中$\alpha=\frac{\pia\sin\theta}{\lambda}$-多缝干涉因子:$(\frac{\sin(N\beta)}{\sin\beta})^2$,其中$\beta=\frac{\pid\sin\theta}{\lambda}$4.**衍射效率**:通常定义为主极大(零级或一级)的强与入射强之比。需要归一化处理,但引用[4]未考虑I0(入射强)。###改进方向-增加入射强$I_0$的计算(通常设为1,做归一化)。-提供不同衍射级次的效率计算(而不仅仅是绘制衍射图样)。###MATLAB代码示例以下是改进后的代码,计算光栅衍射图样,并输出零级和一级衍射效率(相对值):```matlab%参数设置lambda=500e-9;%波长(m)a=1e-4;%单缝宽度(m)d=2e-4;%光栅常数(缝间距,m)N=100;%光栅缝数D=1;%观察屏距离(m)I0=1;%入射强度(归一化)%计算衍射角范围(sinθ从-1到1,但物理上只取-90°到90°对应值)numPoints=10001;%采样点数sinTheta=linspace(-1,1,numPoints);%sinθ范围theta=asin(sinTheta);%实际衍射角(弧度),注意:当|sinθ|>1时无物理意义%计算单缝衍射因子alpha=pi*a*sinTheta/lambda;singleSlitFactor=(sin(alpha)./alpha).^2;singleSlitFactor(isnan(singleSlitFactor))=1;%处理alpha=0处的NaN%计算多缝干涉因子beta=pi*d*sinTheta/lambda;multiSlitFactor=(sin(N*beta)./sin(beta)).^2;multiSlitFactor(isnan(multiSlitFactor))=N^2;%处理beta=0处的NaN%总强分布=单缝衍射因子×多缝干涉因子×I0I=I0.*singleSlitFactor.*multiSlitFactor;%归一化,使最大值为1(便于观察)I_normalized=I/max(I);%找出各主极大位置(零级、一级...)%主极大条件:beta=k*pi,即d*sinTheta=m*lambdamaxOrders=floor(d/lambda);%最大衍射级次(取绝对值,正负对称)efficiency=zeros(1,2*maxOrders+1);%存储各级次效率(包括零级)%计算衍射效率(相对强度,归一化到主极大最大值)form=-maxOrders:maxOrders%理论衍射角位置:sin_theta_m=m*lambda/d;sin_theta_m=m*lambda/d;[~,idx]=min(abs(sinTheta-sin_theta_m));%寻找最近点efficiency(m+maxOrders+1)=I_normalized(idx);end%输出衍射效率fprintf('衍射效率(归一化):\n');form=-maxOrders:maxOrdersfprintf('级次%d:%.4f\n',m,efficiency(m+maxOrders+1));end%绘制衍射图样figure;subplot(2,1,1);plot(sinTheta,I_normalized);xlabel('sinθ');ylabel('相对强');title('光栅衍射图样');gridon;subplot(2,1,2);bar(-maxOrders:maxOrders,efficiency);xlabel('衍射级次');ylabel('效率');title('各衍射级次效率');```**注意**:1.此代码改进了引用[4]的不足:-增加了对衍射级次效率的计算和输出。-明确处理了$I_0$(归一化入射强度)。-对特殊点(如分母为零)进行合理处理。2.效率计算为归一化相对值,实际效率可通过实际强与入射强之比得出(这里$I_0=1$)。3.代码中`efficiency`是相对主极大最大值的归一化值(因为整体归一化到最大值为1)。若需绝对效率(考虑单缝衍射衰减),可修改为:```matlababsolute_efficiency=efficiency*max(singleSlitFactor);%考虑单缝因子衰减```###说明-光栅衍射效率定义:某一级衍射强度与入射强度之比。本代码计算出的是归一化后的相对值,若要绝对效率,需用实际强除以$I_0$(代码中$I_0=1$,所以相对值即为绝对值)。-该代码基于标量衍射理论,适用于透射光栅,对高精度计算(如偏振效应)需用矢量衍射理论(引用[5]提及了更复杂的模型)。§§相关问题§§1.如何用矢量理论改进光栅衍射效率计算?2.光栅衍射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3.如何用MATLAB模拟不同形状光栅衍射?4.光栅衍射模拟中的入射强归一化如何处理?</think> 以下是基于您提供的光栅衍射效率计算MATLAB代码示例,结合标量衍射理论实现基础的光栅衍射效率计算: ```matlab % 光栅衍射效率计算 - 标量衍射理论 lambda = 500e-9; % 入射波长 (500nm) N = 10; % 光栅缝数 a = 2e-6; % 单缝宽度 (2μm) d = 4e-6; % 光栅常数 (缝间距=4μm) D = 0.5; % 观察屏距离 (0.5m) % 设置观察范围 (2倍衍射极限) ymax = 2*lambda*D/a; y = linspace(-ymax, ymax, 1001); % 观察屏坐标 % 初始化强分布矩阵 B = zeros(1, length(y)); % 计算各位置衍射强 for i = 1:length(y) sin_theta = y(i)/D; % 衍射角度正弦值 alpha = pi*a*sin_theta/lambda; % 单缝衍射因子参数 beta = pi*d*sin_theta/lambda; % 多缝干涉因子参数 % 单缝衍射项和多缝干涉项的乘积 if abs(alpha) < 1e-10 single_slit = 1; % 避免除以0 else single_slit = (sin(alpha)/alpha)^2; end if abs(beta) < 1e-10 multi_slit = N^2; % 避免除以0 else multi_slit = (sin(N*beta)/sin(beta))^2; end B(i) = single_slit * multi_slit; % 总衍射强 end % 归一化处理 (最大值归一) B_normalized = B / max(B); % 计算衍射效率 (获取主要级次) % 衍射主极大位置:m*lambda = d*sinθ diffraction_orders = unique(round(d*y/(lambda*D))); % 检测出现的衍射级次 % 可视化结果 figure; subplot(2,1,1) plot(y, B_normalized); xlabel('观察屏位置 y (m)'); ylabel('归一化强'); title('光栅衍射强分布'); grid on; % 标记衍射级次位置 for m = diffraction_orders if abs(m) <= 5 % 显示±5级以内 y_m = m * lambda * D / d; line([y_m y_m], [0 1], 'Color','red','LineStyle','--'); text(y_m, 0.9, ['m=',num2str(m)], 'HorizontalAlignment','center'); end end subplot(2,1,2) % 计算各级次相对效率 efficiency = zeros(1, max(5, max(abs(diffraction_orders)))+1); for m = min(diffraction_orders):max(diffraction_orders) y_idx = round((m * lambda * D / d + ymax)/(2*ymax)*length(y)); y_idx = max(1, min(length(y), y_idx)); efficiency(abs(m)+1) = B_normalized(y_idx); end bar(-max(5,max(abs(diffraction_orders))):max(5,max(abs(diffraction_orders))), efficiency); xlabel('衍射级次 m'); ylabel('相对效率'); title('各衍射级次效率分布'); xlim([-5.5 5.5]); ``` ### 代码说明: 1. **基本原理**: -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4] - 衍射强 = 单缝衍射因子 × 多缝干涉因子 $$ I = \left( \frac{\sin\alpha}{\alpha} \right)^2 \cdot \left( \frac{\sin(N\beta)}{\sin\beta} \right)^2 $$ 其中 $\alpha = \frac{\pi a \sin\theta}{\lambda}$, $\beta = \frac{\pi d \sin\theta}{\lambda}$ 2. **关键参数**: - `a`:单缝宽度 - `d`:光栅常数(缝间距) - `N`:光栅缝数 - `lambda`:入射波长 - `D`:观察屏距离 3. **输出结果**: - 上图:衍射强空间分布(识别到的主极大位置标注级次) - 下图:各衍射级次的相对效率分布 4. **特点**: - 自动检测出现的衍射级次 - 可视化标注主要衍射级位置 - 直接计算各衍射级次相对效率 - 归一化处理便于不同参数比较 ### 注意事项: 1. 此代码使用标量衍射理论,适用于透射光栅的基本效率计算 2. 高精度计算需考虑: - 偏振效应(矢量衍射理论) - 光栅材料特性 - 入射角度变化(斜入射) 3. 实际应用中,建议使用更专业的工具如RCWA(严格耦合波分析)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