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是电类学生常用的画板软件,会常常有电路需要设计。我是电类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AD到现在大三,走过许多弯路也学会了一点点小技巧,现在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刚入门的师弟师妹有帮助。
AD原理图设计好之后一般会update到pcb图开始布局,我目前也最高画到双层板,针对学生来说够用了。一般来说,我习惯先摆放好主要元件,比如芯片。芯片对地接触一定要好,我会在地引脚打一个过孔接到主地即敷铜。然后再在主要器件附近按照信号流向布局。先谈谈一些重要原件的摆放吧。晶振要靠近单片机芯片引脚放置,遵循走线最短原则,而且晶振下方不要有其他走线。高频时对晶振还有更多的要求,通常还会包地,用一个环把晶振围起来。假如电路中的芯片有滤波电容(可用1uf),要把电容靠近该引脚放置。去耦电容和滤波电容的布置是改善电路板电源质量,提高抗干扰能力的一项重要步骤。电源也是,从原理图设计时就可以在输入端加一个1uf左右的电容,提高电源的稳定性,布局时把这个电容放在电源输入端。电路中要是有电机驱动要留意它的摆放位置,尽量远离其他传感器,因为电机驱动的输出电压很大,会影响附近原件。各功能模块的布局则是把相关的原件放在一起,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放置,以走线最短为原则放置。顺带提一下,设计原理图时要选用合适的封装,电容电阻一般0805都够用了,各种封装一般是引脚、功率等的不同。
关于走线的话,都是地线宽度大于电源线宽大于信号线宽。学生实验室可能会自己腐蚀电路板,工艺落后也不够极精细,线宽会相应大很多,比如信号线20mil,电源线40mil,底线50mil都可以。工厂打板的时候最小信号线可以到6mil,我信号线用10mil,电源用20-25mil,地会直接用敷铜。大电压电流的线比如驱动输出端的线自然会大很多,比如40mil,这样才能满足输出要求。双层板的时候可以巧用过孔连通底层和顶层,这样缩短走线长度,完善布局布线。至于什么时候用双层板什么时候用单层,我觉得可以依据自己的板的复杂程度来确定,单层板成本也低,但有时走线复杂,双层板成本高点,设计走线可以通过过孔走两层,方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