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六号”发射成功

本文回顾了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的发射过程。从发射前的准备,到点火、各阶段分离动作,如120秒抛逃逸塔、136秒助推器分离等,最终船箭成功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这也是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6次成功。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50秒、30秒……”零号指挥员郭保新的口令在空旷的大漠发射场响起时,中国屏住了呼吸。这是45岁的郭保新第6次为“神舟”倒计时读秒。35年前,同一个岗位上的胡世祥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托举着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腾空而起。35年后,手动点火早已发展为自动点火,胡世祥也成为了知名的“发射将军”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2005年10月12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温:3摄氏度。风速:西北风6-8米/秒。黎明前的一场雪没有在戈壁滩上留下任何痕迹。

 

   8时59分10秒,发射塔架中部4组长臂般的黄色摆杆向一侧打开,如同母亲松开了环拥在怀中的孩子。各系统与地面的连接已经断开,58.3米的船箭组合体毫无羁绊地矗立在97米的发射架旁。

 

   长征二号F型火箭等待着它的第6次飞行。在一年又362天前的同一时间和同一个“港湾”,这种为神舟飞船“量身定做”的大推力火箭,载着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飞向了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时刻。两小时45分钟前,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进入了飞船返回舱。在向地面的最后一次报告中,费俊龙简洁地说:“15分钟准备完毕!”

 

   “神箭”和“神舟”第一次迎来了两名乘客。他们将在太空中飞行多天,并且要从返回舱到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神舟六号飞行,将实现我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倒数第6秒,发射平台下方18米深的导流槽里,水流从密布槽壁的607个喷头里喷涌而出,将在30秒里汇成200立方米的巨大水面。火箭点火时,火焰和热气流如果直接上升,会对火箭造成损害,而导流槽的作用,就是通过水流的压力把火焰和热气流导向发射台两侧的出口。

 

   倒计时指向0秒。“点火!”水火交融之中,轰鸣声震耳欲聋。

 

   组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器官”在这一刻全部激活——

 

   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图像、数字不停闪烁。分布在三大洋上的4艘“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和陆上的9个测控站,就要开始一场捕捉“神舟”信息的接力长跑;酒泉指控中心,一双双眼睛专注地盯着屏幕。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杨利伟,也在紧张地注视着这段对他来说熟悉而又陌生的旅程;

 

   位于内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着陆场和酒泉附近的副着陆场同时启动。神六飞行时间的加长,增加了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因此,神六飞行首次启动了副着陆场,作为主着陆场的气象备份;

 

   东风、银川、榆林、邯郸,在陆上各应急搜救点,救生大队大队长朱亚斌和他的同事们严阵以待。上升段里航天员一旦实施逃逸,这支被直升机和特种车辆全副武装的队伍将在第一时间里对航天员展开搜索和救护。朱亚斌说,派不上用场,是他最大的心愿……

 

   4秒钟如此漫长,火箭仿佛在静止中积蓄着力量。4秒钟后,这个重达479吨的庞然大物离开了发射台。根据运载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的计算,要把1公斤的东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由于航天员人数和设备的变化,神六飞船重量有所增加,这枚火箭也因此成为6枚“神箭”中最重的一个。

 

   第一次安装在火箭上的摄像头,把只有靠“坐在火箭箭体上往下看”这个不可能的动作才能收入眼底的画面,实时传回地面。

 

   熊熊燃烧的火箭尾焰把屏幕染成了橘红色。第12秒,距地面211米的火箭向东稍偏南的方向拐了一个4到5度的小弯。

 

   弯度越来越大,穿过低云薄雾,火箭在天幕上划出了一道亮白色的弧线。

 

   线条还未散去,聚集在发射场周围的人们,已无法再用目光跟随加速飞行的火箭。

 

   第120秒,火箭实施第一个分离动作,抛掉了顶部身高8米、状如避雷针的逃逸塔。统计表明,世界载人航天70%的事故发生在发射段,而发射段的前120秒,又是其中最危险的阶段。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20秒内火箭如果发生故障,逃逸塔能像拔萝卜一样将飞船和航天员安全带走。同样,这也是为之花费7年心血的设计师张智最不希望用上的部件。

 

   此时,火箭的速度达到每秒1300多米,是音速的4倍。

 

   火箭在高速飞行中与空气摩擦,加上发动机频率与箭体产生的共振,是火箭振动的主要来源。发射神六的这枚火箭采用新的计算方法,找到了减小振动的最佳途径。“如果杨利伟再次乘坐我们的火箭,他肯定会觉得舒服多了。”刘竹生说。

 

第136秒,火箭助推器分离。在距离发射场30多公里的大树里雷达测控站,主操作手郭毅用大型光电望远镜跟踪到了这个优美的动作:52公里的高度上,捆绑在芯一级周围的4支小火箭也就是助推器同时向4个方向散开,宛若花朵骤然绽放。

 

   助推器,是捆绑火箭的特点。20世纪初,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同一年,被后人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指出,单级火箭在当时达不到宇宙速度,必须用多级火箭接力的办法才能进入宇宙空间。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让中国航天人引为自豪的“长二捆”,就是一枚由多级火箭串联、并联而成的大推力捆绑火箭。

 

   第159秒,一二级分离。在飞过平流层和中间层之后,火箭仅剩的芯二级就要和飞船一起接近大气层的边缘。第200秒,整流罩上的32把锁同时开启,两瓣罩体落入空中,露出“襁褓”里的飞船。此时,第二级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飞船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了。飞船的舷窗一下子亮了。来自110公里高空的光线,第一次映在中国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的脸上。第583秒,火箭迎来了它最后的辉煌。杨利伟是这样形容两年前他所经历的这一刻的:“‘砰’的一声,然后陷入一片寂静。”

 

   此时,杨利伟的两位战友正在聆听着同样的天籁之音。船箭成功分离。神舟六号飞船以每秒7.5公里的速度,在我国黄海上空200公里高处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这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46次取得成功。欢呼和拥抱,成为守候在酒泉、北京、西安等不同地点的无数老面孔和新面孔共同的动作。

 

   至此,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飞过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东5个省、自治区,飞行距离2000多公里。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芯一级和整流罩残骸将先后落在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到陕西榆林地区的4个落点,而它的芯二级,则会在太空中遨游几个月后,因为太阳光的压力而坠入大气层烧毁。583秒激情飞行,火箭在完成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的使命后,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美谢幕。雪后的天空没有彩云。金黄的胡杨林簇拥在天际一隅。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天太空之旅。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uperjimi/archive/2005/10/12/253041.html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