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学家揭示“发烧提高免疫”新机制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陈剑峰团队揭示发热在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关键作用,高热促进热休克蛋白90表达,加速免疫细胞运动,有效清除感染。研究发表于《免疫》杂志,提出发热后应先维持体温再用药。
上海科学家揭示“发烧提高免疫”新机制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 供图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 供图

中新网上海1月21日电(郑莹莹)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21日发布消息称,该所陈剑峰研究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对发烧在机体清除病原体感染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机制作出全新阐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权威期刊《免疫》(Immunity)上。

该发现让人们对发热的作用和退热药的使用有了全新认识。研究提示,发烧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病人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病人体温维持在38.5℃以上一段时间,然后再吃退烧药。

发热会开启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和身体损伤的“高级别”保护机制,发热后免疫系统进入“战斗”状态,“扫除”感染。但此前,人们对发热促使免疫系统高效运作的原理知之甚少。

陈剑峰研究组研究发现,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会促进免疫细胞中的一种名为热休克蛋白90(Hsp90)的蛋白质的表达。在热刺激后的免疫细胞中,Hsp90会被招募到细胞膜上,与一种名为alpha4整合素的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这一过程会大大加速免疫细胞“运动”,使其可以快速赶往感染部位的淋巴结和组织。如果人为破坏Hsp90与alpha4整合素的“结合”,会导致动物实验中的感染小鼠死亡率大大增加,这说明发热通过以上机制有效清除感染。

据悉,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陈剑峰研究员为本文通讯作者,林昶东博士后和张有华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耶鲁大学医学院吴殿青教授、生化与细胞所葛高翔研究员、何勇宁研究员和张荣光研究员的指导和帮助。经费支持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完)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