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玩起屏幕穿越——头盔上的PC端游

ZVR推出的Mglass头盔采用独特的屏幕穿越技术,可在PC与头盔间同步内容,实现流畅的VR体验。该产品具备高低配版本,支持不同应用场景,并通过临境APP提供丰富的VR内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PC、头盔、手机三者的结合能给虚拟现实带来怎样的体验?

近日刚刚落下帷幕的China Joy上亮相的各种VR设备受到玩家们的热烈追捧,VR市场的持续火爆不言而喻。互联网巨头也纷纷想涉足这一领域,各家也凭借着自己的优势希望能在VR领域取得一席之地,但是从市场反馈来看,VR设备内容的短缺,只能引起玩家一时的新鲜,而如果你是愿意尝试科技新产品的人,不知道下面介绍的ZVR推出的Mglass头盔是否会得到你的青睐。

虚拟现实玩起屏幕穿越头盔上的PC端游1

ZVR创始团队具有多年的互联网、游戏和传媒创业背景,作为CEO郭伟,曾在游戏公司和信息安全公司工作过,这使得他做VR产品更有了自信。他认为:

首先,他做游戏的时候不是做内容开发而是做游戏引擎的相关工作,因此对移动平台的三维渲染有一定研究,这对于做VR产品非常重要。而且他认为虚拟现实最贴近用户的使用范围是在游戏上,由于了解如何设计虚拟现实引擎或SDK,让其更适应VR游戏的开发。相比于其他厂商,他们更容易找到痛点。

其次,他创业之前曾负责过与网络通讯有关的产品,ZVR主打的屏幕穿越技术对网络通讯有及其严苛的要求,通讯稍微处理不好便会造成画面不流畅、延时变长,这都需要扎实的通讯知识。

郭伟在2013年Oculus第一代产品出来的时候,认为虚拟现实一定会是一个方向。他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VR,脚步更加坚定。

Mglass是一款怎样的产品?

虚拟现实玩起屏幕穿越头盔上的PC端游2

ZVR推出的MGlass Classic系列分为高配和低配两个版本,主要区别在透镜,届时将同步推出。低配透镜更适合观影,视角大、画面大;高配的版本有两套透镜,用户可自行更换,既适合沉浸感更好的游戏,也可以观影。在硬件结构设计上,不同于市面上将手机内置放入的产品,Mglass为了方便手机的居中调整和散热,采用了露出式固定的方案。

而这款产品最大的特点在于“屏幕穿越”功能,通过在PC、手机上同步安装他们的APP——临境,可以将PC上的画面在头盔上呈现,通过姿态操作让游戏等体验更加贴近真实。这个过程和云服务有些类似,应用在PC上运行,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连接,运行结果直接投射到头盔上,当用户拿起VR头盔使用,应用内容也会像自来水一样流出。仅作为输入输出端的头盔,功耗将大幅降低,即便手机的微弱供电也可运行大型3D游戏。

郭伟认为屏幕穿越技术的用途将空前广泛,“除了游戏,我们做的更夸张一些,PC端所有的资源——任意视频,文档,网页等,都可以穿越到手机屏幕上,这也会是一个更长远的需求”。在目前VR消费娱乐化的大气候中,屏幕穿越技术的主要用途还是解决行业初期优质内容短缺的问题。

除了在临境APP中推出了全景视频解决方案外,郭伟表示团队希望能够通过APP建立一个全功能的虚拟现实头盔应用软件平台,在提供丰富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播放、屏穿等工具属性。

虚拟现实玩起屏幕穿越头盔上的PC端游3

ZVR团队认为,游戏层面只是头盔能最直接体现的方式,团队内部也在测试很多有意思的交互模式。未来将在办公领域等多个领域有更多的使用场景,拓展白领和学生群体,售价将非常便宜。

ZVR作为一个出生于游戏的团队,CEO郭伟认为“ZVR不是一家硬件为核心的公司,我们更乐于为整个行业提供最基础、最底层的系统及开发服务。”通过提供SDK的方式,与不同的VR团队合作,即使同行的产品卖的好,也可以带动自己的软件被更多的人使用。“我们对硬件销量有期待,但没有目标。”想想也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有立身之本,否则在潮起潮落的科技迭代中,轻则呛水,重则覆没。


原文发布时间: 2015-08-03 15:39
本文作者: Jennica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镁客网,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镁客网。
内容概要:该PPT详细介绍了企业架构设计的方法论,涵盖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四大核心模块。首先分析了企业架构现状,包括业务、数据、应用和技术四大架构的内容和关系,明确了企业架构设计的重要性。接着,阐述了新版企业架构总体框架(CSG-EAF 2.0)的形成过程,强调其融合了传统架构设计(TOGAF)和领域驱动设计(DDD)的优势,以适应数字化转型需求。业务架构部分通过梳理企业级和专业级价值流,细化业务能力、流程和对象,确保业务战略的有效落地。数据架构部分则遵循五大原则,确保数据的准确、一致和高效使用。应用架构方面,提出了分层解耦和服务化的设计原则,以提高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最后,技术架构部分围绕技术框架、组件、平台和部署节点进行了详细设计,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适合人群:适用于具有一定企业架构设计经验的IT架构师、项目经理和业务分析师,特别是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如何将企业架构设计与数字化转型相结合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帮助企业和组织梳理业务流程,优化业务能力,实现战略目标;②指导数据管理和应用开发,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应用的高效性;③为技术选型和系统部署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和扩展性。 阅读建议:此资源内容详尽,涵盖企业架构设计的各个方面。建议读者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理解和实践,重点关注各架构模块之间的关联和协同,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资 源 简 介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盲信号分离方法。它是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从由传感器收集到的混合信号中分离相互独立的源信号,使得这些分离出来的源信号之间尽可能独立。它在语音识别、电信和医学信号处理等信号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盲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简要的阐述了ICA的发展、应用和现状,详细地论述了ICA的原理及实现过程,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ICA算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详 情 说 明 独立分量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简称ICA)是近二十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盲信号分离方法。它是一种统计方法,其目的是从由传感器收集到的混合信号中分离相互独立的源信号,使得这些分离出来的源信号之间尽可能独立。它在语音识别、电信和医学信号处理等信号处理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成为盲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简要的阐述了ICA的发展、应用和现状,详细地论述了ICA的原理及实现过程,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几种主要ICA算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一种快速ICA实现算法一FastICA。物质的非线性荧光谱信号可以看成是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源信号组合成的混合信号,而这些独立的源信号可以看成是光谱的特征信号。为了更好的了解光谱信号的特征,本文利用独立分量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利用FastICA算法提取光谱信号的特征的方案,并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实验。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了其他可能的ICA应用领域,如音乐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以及金融数据分析等。通过在这些领域中的实验和应用,我们发现ICA在提取信号特征、降噪和信号分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