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平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Jack zhai
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充分体现了美国人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仅是国家领导人的事情,也是一个民族所有臣民的事情。书中提到在信息化革命的今天,经济模式是平的、企业管理是平的、人际沟通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无论是你是在富人的高档社区,还是在偏远的贫穷山村,宽带互联网让教育变得“容易而均等”。“平”的含义就是就是机会均等;没有了落差,大家的起跑线比较接近,靠的只有个人的天赋与努力。
美国人在信息领域的先进技术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如此优势的领域却还有这么强烈的 忧患,是另人钦佩的;弗里德曼把美国在信息领域的成功归结为美国大学教育的对路。我一直对美国教学中崇尚的创新与人性化感觉不深,书中提到了美国大学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另我为之一震。
2004年,乔治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 (院长李奇.德米罗Rich DeMillo)提出了大学应该培养“适用”的计算机人才,何谓适用?就是有帮助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如何才能创新呢?如何算是计算机能力的人在企业创新呢?他们把计算机专业总结为9条线,每条线将计算机技能与其他领域的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线”是水平方向的组合,而不是单一的纵向专业,是与直觉有关的、灵活的、互相强化的课程组合,可以理解为一种计算机职业人才。想要得到计算机专业学位需要获通过两条线以上的学习。9条线是这么分的:
1. 计算机与智能:计算机俗称电脑,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自身认知与学习的过程,不仅涉及医学、认知学、教育学,也是智能分析系统、辅助决策系统里高级算法的基础来源。人类在复杂问题的快速梳理、复杂图像的迅速识别、灵感突发、美的感觉等方面都让计算机难以学习
2. 计算机与实施方案:计算机系统的部署与管理策略是很多大型网络管理人员的核心工作,大型网络的架构设计,不是经验多就可以胜任的。美国人把工程经验与理论看得与基础理论一样重要,科学家可以发明新技术,工程师把他们变成真实、实用的产品
3. 计算机与互联网:计算机带来了互联网的繁荣,互联网成就了计算机的辉煌。Web3.0时代给人类生活与工作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宣布了信息时代真正覆盖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在享受新沟通方式(世界平坦化)的同时,因该感谢支撑这一技术的后台专家
4. 计算机与平台:操作系统、数据库等都是中国软件的弱项,而恰恰是美国人的强项,因为大部分核心技术、新框架都是人家提出来的,平台技术是其他应用技术的基础,当然也是利润最优厚的
5. 计算机与信息:信息是企业IT管理的生命,数据存储、恢复、解码和传递技术是非常专业的。我们天天使用的文档格式、编码技术,你知道我们给美国人交了多少专利费吗?
6. 计算机与人:计算机是工具,是人使用的,了解人自身的“习惯”,使用科技方法和学会尝试与人有关的各种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以人为中心的各种设计、建筑和评价体系。为什么我们的产品性能也不错,但与人家的放在一起,就“土气”得很,喊价钱时也没了底气?你知道苹果公司的iPod为何如此成功吗?人性化的设计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7. 计算机与媒体:媒体离不开交流,教会学生怎样才能通过科技给人们讲故事和创造体验。美国高科技企业得到的投资环境是世界上一流的,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风险投资环境好,另一方面是美国的“工程师”的表达、沟通能力也很强,能得到资金支持的前提是先说服投资人;IBM的工程师在为你带来用户体验的时候,让你倍感感满意与周到,更重要的是,充满了高科技的神奇…人高雅的外表叫作气质,服务满意的衡量是感觉
8. 计算机与建模:三维动画、建筑设计等都离不开建模,模型设计人才需要对计算机与应用本身都非常熟悉。美国大片创下的票房奇迹让我们惊叹,却总觉得中国影片的特技差了一个层次,是我们花钱少吗?不!是我们国内这方面人才太少,支撑群体小的情况下就很难出现超级精英。中国的乒乓球领先,是因为到处都有打乒乓的小学生,而美国的篮球优秀,是因为美国满大街都是玩篮球的中学生
9. 计算机基础:基础理论是技术的基石,从冯.诺伊曼提出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到超级计算机,再到云计算机,新技术换代需要大批高智商人才的辛勤耕耘。而这些好象我们一直在学习,我们的老师也好象都是从美国学习回来的…
看了这九条线,就知道我们在计算机方面的落后是有理由的。中国的大学近几年也在大量的扩招,而大学生的就业却一直不是很好,一方面是学校里学的知识老旧、过时,毕业的学生缺乏“能力”,另一方面是企业对新兴的技术招不到所需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要求的人才;企业自行培养的成本又很高,企业的竞争力当然是很难提高的。人才不对路,不是人不够聪明,而是培养的方式不对路。
要想把“中国制造”变成“中国设计”,不仅需要资金、经济环境的支持,更加需要一只源源不断的高级技术人才大军,教育就是这个大军的生产制造者。
“教育是平的”,给了我们新的机遇,因为平坦的世界、缩小的地球村里,让我们的学习渠道大大拓宽,即使这种教育的思想远在地球的另一面,中国的学生也一样可以受益。而弗里德曼正式看到了这一点,才表达了美国人的“忧患”,这是一种对未来竞争能力的忧患。
我做过教师,明白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以上人的努力。真正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协作。“教不严,师之惰”,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问题:要理解企业的需求,就需要作为教学中的关键点---教师应该在企业与学校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流动,不仅是学校到企业(象我这样跳下海的),也应该是从企业可以到学校,而我们的很多学校聘任教授的原则是只认大牌学校的博士(没有贬低博士的意思),很少请企业资深的技术专家去教学,教学的实用性远远不足。
在美国,很多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退休前会到大学任教,不仅把更多高级岗位让给年轻的新人,让他们有晋升的机会,而且为大学中培养下一代带来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教育是平的”,可以加快人才培养的速度,教育不再局限在当地的环境,但是美国人的教学理念是基于美国企业的需求,而中国本土企业的需求还需要我们自己去理解,“中国设计”需要中国企业去引导自己的大学培养思路,人才是教育出来的,“借”总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