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苦難,至死方已。」這是安娜托‧法蘭斯的著作中,一位智者對生
命所作的詮釋。
命所作的詮釋。
然而,有些自由派的思想家則認為:「人只是一部小小的機器,由原子排列組
合而成,不過是自然進化的一部分。而痛苦則是人類掙扎求生不可避免的過程。
生命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及目的。而死亡是化學成分的分解,分解殆盡後,不
餘一物。」
合而成,不過是自然進化的一部分。而痛苦則是人類掙扎求生不可避免的過程。
生命並沒有特殊的『意義』及目的。而死亡是化學成分的分解,分解殆盡後,不
餘一物。」
以上這兩種說法,被某些懷疑論者、唯物論者,甚至偉大的思想家廣為採用
的同時,其他哲學家及宗教先驅,也試著發掘生命的意義及目的,尤其想要探討
人生苦難的種種。
的同時,其他哲學家及宗教先驅,也試著發掘生命的意義及目的,尤其想要探討
人生苦難的種種。
依佛教釋尊的看法,萬物不滅,始終以成、住、壞、空的順序循環不已,永
不止息。釋尊也認為,萬物皆苦於無止盡的變化及衝突。然而,受苦受難的人們
因為期待永生與靈魂不滅,願意忍受這些痛苦。就因為存有這種期待,遂產生永
遠無法滿足的私心,導致恐懼及憂慮的產生。
釋尊在他的教誨中,提供了我們道德行為的標準,他認為雖然人生活在痛苦
與不安全感中,然而如果學習去區分成熟與幼稚的行為,仍然有可能體會到真實
的快樂。為達到這個目的,心靈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也就是認清生命的貪婪本
性及追逐感官喜樂的傾向,檢討生命變化與貪婪的結局,以引導自己的生活,走
向幸福之道。
不止息。釋尊也認為,萬物皆苦於無止盡的變化及衝突。然而,受苦受難的人們
因為期待永生與靈魂不滅,願意忍受這些痛苦。就因為存有這種期待,遂產生永
遠無法滿足的私心,導致恐懼及憂慮的產生。
釋尊在他的教誨中,提供了我們道德行為的標準,他認為雖然人生活在痛苦
與不安全感中,然而如果學習去區分成熟與幼稚的行為,仍然有可能體會到真實
的快樂。為達到這個目的,心靈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也就是認清生命的貪婪本
性及追逐感官喜樂的傾向,檢討生命變化與貪婪的結局,以引導自己的生活,走
向幸福之道。
第一版《為何憂心》(Why Worry)於一九六七年出版(一萬冊),隨即獲得讀
者廣大的迴響,並以每版五千冊的紀錄再發行了六版以上。讚賞及感謝的信函從
世界各地蜂擁而至,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有來自南非及許多亞洲國家。表
示讚賞的人不僅止於佛教徒,還包括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甚至一些自
由思想家。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興趣,部分原因是用詞簡單明瞭、內容淺顯易懂,
更重要的原因是,本書宗旨在揭示生命的真相,不僅以佛教的觀點,也融入其他
宗教及偉大思想家合乎情理的看法,對困陷於紛亂複雜的文明世界中的徬徨迷惑
有些人甚至來信表示;他們是如何因此書而及時了斷自殺的念頭;有人則說
他們每天晚上會讀上幾頁,幫助自己靜下心來,以確信世上的種種問題,總有簡
單而實際的方法可以解決。
自從《為何憂心》一書出版後,發生了許多事情。這其間我看了許多讀者的
來信,亦與各行各業遭受困擾的人充分討論,得到不少新的體驗及領悟,因此決
定出版另一本新書。
這本新書討論人類古老的問題,也針對當今現象加以探討,本書的出版仍秉
持前一本書的出版初衷,也就是透過適切的信仰而活得歡喜自在。
我想以實際的生活體驗,及人本的觀點來討論問題,因此引用許多文句、軼
事、趣聞、寓言故事等,來說明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如何超越時空看待生命。這些
頗具東方風味的文字,可能有些讀者無法加以聯想體會,覺得它們是屬於特殊文
化的一群。然而,若能把故事情節與要旨區分開來,便可受益匪淺。畢竟,世間
的困擾及真理都是大同小異的。
誠摯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新的體驗和希望,並期望讀者莫帶有譏諷與懷疑
的眼光閱讀本書。
達摩難陀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
者廣大的迴響,並以每版五千冊的紀錄再發行了六版以上。讚賞及感謝的信函從
世界各地蜂擁而至,有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有來自南非及許多亞洲國家。表
示讚賞的人不僅止於佛教徒,還包括印度教徒、回教徒、基督教徒,甚至一些自
由思想家。
這本書之所以引起大家的興趣,部分原因是用詞簡單明瞭、內容淺顯易懂,
更重要的原因是,本書宗旨在揭示生命的真相,不僅以佛教的觀點,也融入其他
宗教及偉大思想家合乎情理的看法,對困陷於紛亂複雜的文明世界中的徬徨迷惑
有些人甚至來信表示;他們是如何因此書而及時了斷自殺的念頭;有人則說
他們每天晚上會讀上幾頁,幫助自己靜下心來,以確信世上的種種問題,總有簡
單而實際的方法可以解決。
自從《為何憂心》一書出版後,發生了許多事情。這其間我看了許多讀者的
來信,亦與各行各業遭受困擾的人充分討論,得到不少新的體驗及領悟,因此決
定出版另一本新書。
這本新書討論人類古老的問題,也針對當今現象加以探討,本書的出版仍秉
持前一本書的出版初衷,也就是透過適切的信仰而活得歡喜自在。
我想以實際的生活體驗,及人本的觀點來討論問題,因此引用許多文句、軼
事、趣聞、寓言故事等,來說明一個有智慧的人是如何超越時空看待生命。這些
頗具東方風味的文字,可能有些讀者無法加以聯想體會,覺得它們是屬於特殊文
化的一群。然而,若能把故事情節與要旨區分開來,便可受益匪淺。畢竟,世間
的困擾及真理都是大同小異的。
誠摯希望本書能為讀者帶來新的體驗和希望,並期望讀者莫帶有譏諷與懷疑
的眼光閱讀本書。
達摩難陀
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