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由技术学院举办的去哪儿网Code Review大赛(以下简称CR大赛)圆满结束,Code Review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源代码的系统性检查。通常的目的是查找系统缺陷,保证软件总体质量和提高开发者自身水平。CR大赛旨在帮助公司内部技术人员更加重视和理解规范代码&保证质量,促进公司内部技术的交流和分享,技术学院也希望通过本次大赛能够对技术人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帮助;同时,本届大赛也对所用题目涉及的业务代码进行了有效Review,帮助项目更好的运行。


队名的花式玩法
此次所有队伍限定了参赛人数为3人并且必须使用一个英文单词作为队名,从各队队名上就体现出了本次比赛有力、高效的特质。但别以为这样就能限制住参赛的“皮皮驼”们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例如“ƃnqǝp”这个队名让文化小编摸不着头脑,经过队长的解释原来是将debug倒过来的写法。而“BugKiller”和“Terminator”这两个酷炫帅气又带着一丝中二气质的队名同时也表明了与bug奋战到底的决心。“A.C.”队的队员们解释由于自己之前并没有参加过其他任何的技术类比赛,所以这群参赛萌新们使用了action的缩写作为队名,铭记这踏出实践的第一步。

获得本次大赛一等奖的“Duck”团队和获得二等奖的“Firebolt”团队在今年的Hackathon大赛中同样分获一、二等奖,两队都选择了意象作为了队名,独特的意象也代表了他们特点与理想。“Duck”队的队长表示队名取自编程里要把自己代码的注释与释义解释给自己办公桌桌上小黄鸭的典故,队长刘泽说:“写人可以理解的代码,对自己代码质量负责”,这句话是这个看起来萌萌哒的名字另一面所蕴含的掷地有声的承诺。“Firebolt”则取自《哈利·波特》里魔法飞天扫帚的名字,快速高效是这个名字里所带来的基因与愿望。

大家来找BUG
除却这两支已经延续获奖荣耀的队伍,其它的三人小队都是在本次CR大赛中缔结了灵魂的羁绊,有的是同项目中奋战的兄弟,有的是应届生毕业时候入司培训的同学,还有的是因为对奖品有着共同向往而集结了团队。透过本次采访文化小编发现,几乎所有的队员都在日常工作里有Review的良好习惯,在比赛中优秀的表现来自于日常点点滴滴的积累,而对于找Bug这件事,获奖的这些行家里手们真的有很多可以分享。

“这次CR比赛其实是每位参赛同学经验和基础的大比拼!平时多积累,大家都会变得优秀的,”“Terminator”的队长闫东鹏说道,“我们能够优胜,除了实力和运气,更多的是面对代码时的一份细心。”以大赛作为切入口抛砖引玉,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平时开发中的细节上,主动进行review和修复,推进去哪儿网产品的不断迭代优化,增强整体的用户体验。用户之所以用我们的产品,是源自于产品本身的优质与对我们的信任认可,我们同样也要以一个高质量的产品来汇报客户。参加比赛的小哥哥们将这种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与恋爱很相近:“如果让一个相信你认可你的人伤心,那么她自然会离你远去的~”。

文化基因
在公司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里,每个队伍最喜好的信条都不尽相同。“Firebolt”继承了魔法扫帚迅猛和队伍解题快反应快的一贯风格,快速是他们认为在技术岗位最需要有的品质,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快速实现和快速反馈。
而另一个被认为与岗位特质比较休戚相关的信条是“不断学习,持续改进”。多总结多思考,不断地将经验提纯就能够获得日常点滴的成长。这种润物细无声大抵是“BugKiller”队的技术小哥哥们内心滋生的最质朴的温柔。

还有一支由纯应届生组成的队伍“ƃnqǝp”提到“开放、直接、公开、透明、平等”这句信条不仅体现在平时工作中,所有共同工作的同学们都保持了在学校时不断进取的感觉,同时在这次比赛中,职场小菜鸟们参与比赛时也不会觉得其他工作年限更久或者职级更高的同学给予他们压力,大家在比赛中凭技术平等竞技,感觉非常棒。

在本次获奖的团队中最高频提到的一句信条是“消费者第一,合作伙伴第二,Qunar第三”,包括冠军队伍“Duck”在内的很多队伍认为,这是这个比赛中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的一个信条。每减少一个Bug,就会多留住一个客户——也是本次比赛举办的初衷。代码是抽象的,但代码的应用代表着一个个不同的功能,而功能所支撑着是排在第一位的消费者们。虽然技术的同学们在工作中并不会直面客户,但是却通过代码这个最基础的产品单元把Qunar对用户们的支持落到了一个个实用的功能中。

关于未来的CR
作为能够参加首届大赛并且获奖,所有队伍的小伙伴们都感觉十分荣幸。对于比赛过程中,各位评审、老师和工作人员们他们也都表示非常感恩。有队员希望增加对于比赛题目的讲解或者分享的技术讲座或者WIKI页面,有着对于正确答案刨根问底儿拦不住的热情。文化小编也希望CR大赛能够未完待续,同时增加所有同学的参与性和观赛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