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现效应、认识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

博客探讨了涌现效应、认识世界与人类社会未来。阐述生物与环境关系,指出人制造工具的特殊性;反驳达尔文主义,强调涌现使整体具备新功能;认为未来虽不确定但可部分掌握,私有制与人类文明至少淘汰其一,还提及智慧源于实践总结。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涌现效应、认识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

 

 

生物

 

首先,与生物相关的最基本的关系,就是生物与生物所在环境的关系。

生物是物质以特定形式组成的整体,其拥有改造环境的能力,以及改造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

改造环境是生物基本的能力。

而人比较特殊,对于人的改造环境能力有个特定的术语——就叫「劳动」。 而这特殊就特殊在,人能制造工具。这会让人对世界的改造根本上区别于只能或者不能使用工具的生物。(要知道蚂蚁是会养蚜虫的,蚂蚁这个类的能耐相对于人这个类来说有限,关键就在能否制造工具上。驯化其它物种的能力不一定依靠智力,而人的脑神经网络得以向更复杂发展,其基础也是人制造工具能力的存在,在于人是生物中终于可以「劳动」的一个类了。)

 

 

进化

 

认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能通过竞争实现的达尔文主义,即便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不尽然能合乎事实。

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的存在的被证实,就是对「达尔文主义可以完整概括自然规律」的有力反驳。

 

 

 

「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只是后续步骤,论「创造」它并非最擅长,甚至可能是它根本做不到的。

「天择」中的「创造」,它的基础,是「足够的资源」才能引发的「爆炸」,这「足够的资源」是「紧张」与「竞争」的反面。

这也是为何《贫困的哲学》这本书是「贫困的」。 以及亦是为啥崇拜竞争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即便其本国内也是富有制造贫困的能力的。

 

 

 

社会层面上的话更甭说了,社达主义连身体诚实遵循这种思想的资本家都不好意思直接声称自己是这么个思想。 感谢文明,感谢生产力。

 

 

涌现

 

单个神经元不存储信息,但这样的神经元在建立联系后,这个整体便出现了存储信息,乃至运算的功能。

 

种子破土顶开石头是个有名的鸡汤。但鸡汤不会告诉你这是为什么。

如果单独拿出单个细胞来,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力要远高于任何一个单个的植物细胞。 但,哪怕是更大质量的草履虫,也无法做到一颗完整的种子所能做到的事情,无机质的话则更做不到了。

 

联系存在、「涌现」出现 ---> 相应的整体便具备了没联系时不具备的功能, 相应的整体便能做到没有联系的话就做不到的事情。

——即便个体单独拿出来的话,简直就是弱爆了的。

 

上面提到了提到进化。在生物进化之前还有化学进化。

核酸这种能够复制自己的物质出现后,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便有了最基础的结构——即便构成这个解够的每一个粒子都是死着的无机质。

而后,在这「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核酸就基本没有什么根本上的改变了。

 

人在成为人而不再是猿以后,一切都被社会化的劳动彻底改造。(包括基因内容——人的个体已经弱到了没有他者给予「无私行为」,任何人都无法度过婴儿期,这种程度。)

社会化的劳动的基础是「制造工具的能力」,而改造的结果便是:

  • 人类个体相对于别的生物哪怕是小野猫野狗来说,也是弱爆了的。
  • 但,智人物种有了能让自己整个的类,都有了形成文明的能力——即能够有意提升本身整体的生产力的能力。

自此,人类便能够不必再依赖什么自然选择或者生命爆炸,就能实现对自己「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提升了。

而,人类之所以能遍及全球,凭借的就是,因上面「被改造」,而必然会拥有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高级的改造世界的能力

 

感谢文明,感谢生产力。

 

 

世界

 

这里要说的不是某个满口「木大」的傻子的替身的名字,而是物质世界。

 

当我们谈及「某样物质」、「某种物质」的时候,我们是在指什么?

指拥有特性信息的载体集合。

 

质子中子电子有它们的特性,有它们做得到的也有它们做不到的。

完全只由它们组成的东西,完全可以做得到它们只是自己所做不到的

 

「涌现」的来源即「信息」。

其实质子中子电子仍然可分,它们本身也只是别的更基本物质粒子(或者弦?不重要,Don't care it)所组成的,它们的特性也必然有……或者这么说吧,它们的主要的特性,完全可以是组成它们的更基本的客观物质,所不具备的。

 

一切皆信息。 (此处的信息是物理上的信息。。。不是说想啥就能当成有啥的唯心论。。。。)

 

因而—— 这世上充满了「涌现」。

 

 

未来

 

未来是不能彻底确定的——运动的绝对性: 认为人有能力成为「先知」,就是在忽视运动的绝对性。 ——稍有常识就会明白这种想法的荒谬了……

但它也不是彻底无法确定的——静止的相对性: 认为人不可能对世界有丝毫的准确掌握,就是在无视静止的存在了。 ——而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这观点的内容也会否定这观点本身的正确性……

 

 

 

人类的未来呢?

人类有未来么?

 

「生物」这种东西已经在我们眼前存在了。

——也就是说:「化学进化」过渡到停止了「化学进化」的「生物的进化」这种事,是确确实实在我们眼前发生过,且,还会继续发生下去的事情。

 

人的个体的组成模式已经上千年没有什么变化了。但人类社会本身的构造却从未停止过变化。

涌现的信息会成为新的涌现的基础。 新的涌现也会再度成为基础。 这同「熵增」亦是统一的。

 

 

人类的未来在哪里呢?

 

崇拜竞争的意识形态面对其本身社会的问题,所能做的只有粉饰和遮掩。 私有制和人类,至少有一个要被从地球上(或者说宇宙里)淘汰掉。

 

生命大爆炸,为生物多元化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文化以及文化成果上的多元化也必然出现在经济富饶之地。

经济富饶的关键是发达的生产力。

 

而多元化本身也有利于生产力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只是让资本增值自己,则不需要多元化。

如果将多元化形成的任务只交给只关心增值自己的资本的人,这个任务就理所当然地必然无从进行了。

 

如果人体内的各个部门,互相为了自己本身的健康而互相为各种事情讨价还价的话,这些部分的联系也就无法形成足够的涌现效应,「人」也就无法形成了,在那里的可能只是一堆不具备「人」这个类的功能的,单纯的一堆肉而已。 心脏、血管、大脑,都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 就像种子中的每个细胞一样。

 

但,它们是以此为代价,互相构成联系了的,也或者说,由于联系的存在,这代价也根本算不上什么有关紧要的大事了—— 在这之下: 「人」这样的东西,便「涌现」了出来;「能顶起石头来的强大的种子」这样的东西,也「涌现」了出来;「具有运算和存储能力的神经网络」这样的东西,也因由根本完全没这能力的一个个神经元的密切联系而「涌现」了出来……

 

一切皆信息,而信息是可以因联系而「从无到有」地出现的。

而在「运动绝对」的物质世界里,没有什么能做到一直将自己割裂下去。

 

这是世界的必然性。

在思考个体之间问题、个体与社会之间的问题、作为生物存在的人类和对于这样的人类来说的环境之间的问题等时: 如若不能考虑到这一点,就难免会陷入谬误; 而陷入谬误,会感到「面临的问题无法解决世界过于复杂」等等,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这就好像不了解代码的语法的话,就会写出编译/运行不通过的代码来,其实是一样的道理。世界其实挺简单的,只是没可能简单到那种地步——那种即便不认识世界也能实现改造的地步,如此而已——所以,认识世界是必要的,准确认识更必要。不论于私还是于别的啥。如果没有准确认识的条件,就创造条件、搭建环境,如果连搭建环境的条件都没有,那就创建创造条件搭建环境的条件。

 

写代码的时候逻辑捋不清楚?想办法捋,比如,在「敲代码」的工作上没欠缺的前提下,在正确的地方借助注释功能简明扼要标注信息。不知道怎么简明扼要标注信息,可以先从简单的案例开始理解信息的本质——10010100不同在哪里?序列,在开断的排列顺序上——如此,一步一步来。

 

人有双手,这双手已经造出了无数自然界本没有的东西。所谓斗争,如此而已,第一个造出工具的猿都是明白的,并没什么神秘的玩意儿,只是需要不断精进争取认识上明日要比昨日更加准确,没有条件就想办法创造,如此而已。

 

 

智慧

 

智慧无非就是实践的总结。

 

程序员(类)确实不该「只是单纯埋头敲代码」的。 ——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这么好的逻辑能力,明明可以处理各种没用代码解决过问题的人所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一定非要白白放着让它被白白浪费掉不可呢? ~

编程能力这项素质,会像哲学一样,迟早会变成研究社会科学问题时一个必备的素质基础。

 

智慧的来源是总结实践总结历史。 因为,怎么干不行怎么干行,怎么干会是怎么个行法,这些都是得试过以后才能知道的。

 

而人类社会中的智慧,它的总结,就是一个社会化的总结工程了,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拓展开了,所有被涉及的人都要参与合作,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便是各种形式的「书籍」。

有了总结,也就为前往下一步,创造了「条件」。

 

有了搭建环境的条件,就能搭建环境。

有了搭建的环境、创造的条件集合,就能更准确地改造世界, ——就能实践以往无法进行的实践, ——就能看到原本看不到的世界的内容, ——就能进一步对新的实践予以总结。——甚至可以对总结工程本身予以总结、改进—— 如此,有实践又有总结实践,二者就会陷入良性循环,不断向更高级发展,文明就会发展,「社会」就会「进化」。

 

 

「涌现」和运动都不会停下。 而人类的「未来」,必定不属于草履虫那样的单细胞道路——否则甚至连动物都不必做的——

以及同样的道理: 草履虫的身体的某部分单独拿出来,同样无从「独活」。

 

 

现在

不劳者不得食,这话的道理其实没错。

 

可问题是,现在这地球上的人类社会,正是一个:

已经是「劳者不得好食、不劳者得好食」的状态了,而,当劳者对不劳者索要好食时,不劳者却要对劳者说这句话的,—— 这么样的一个状态了。

 

私有制和人类文明,至少有一个要被从地球上(或说宇宙里)淘汰掉。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senwren/p/sekai.html

### 大模型中的涌现效应定义、表现及其机制 #### 涌现效应的定义 大模型的涌现效应是指当模型规模达到一定阈值时,某些复杂的能力会在没有任何显式编程的情况下突然显现出来。这种能力并非线性增长的结果,而是随着模型参数量和训练数据的增长,在某个特定阶段表现出显著增强的现象[^3]。 #### 涌现效应的表现 涌现效应的具体表现因任务类型而异,但在许多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常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推理能力**:模型能够在复杂的逻辑推导任务中展示出超越预期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多模态理解**:在涉及图像、文本等多种输入模式的任务中,模型能够更好地融合跨模态的信息并生成连贯的输出。 - **常识与背景知识**:尽管没有专门针对某一类知识进行训练,但大规模模型仍能展现出丰富的世界知识和文化背景信息[^4]。 #### 涌现效应的机制 涌现效应的发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驱动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模型架构的设计** 使用先进的神经网络结构(如 Transformer 架构)为捕捉长期依赖关系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增加层数、隐藏单元数量等方式扩大模型容量,使得更深层次的学习成为可能[^2]。 2. **训练方法的选择** 高质量的数据集配合有效的预训练策略有助于挖掘潜在规律。此外,指令微调等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小型化后的模型效果,降低了实现特定功能所需的最低参数门槛。 3. **数据规模的影响** 更加庞大的语料库不仅增加了样本多样性,还间接促进了新特征的学习过程。研究表明,即便是在相对较小尺寸下的现代语言模型也能凭借优化过的训练方式获得接近甚至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大型”版本所拥有的特性[^1]。 ```python # 示例代码片段用于说明如何加载预训练的大语言模型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 AutoModelForCausalLM tokenizer = Auto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eta-llama/Llama-2-7b-hf") model = AutoModelForCausalLM.from_pretrained("meta-llama/Llama-2-7b-hf") def generate_text(prompt): inputs = tokenizer.encode(prompt, return_tensors="pt") outputs = model.generate(inputs, max_length=50) result = tokenizer.decode(outputs[0], skip_special_tokens=True) return result print(generate_text("Explain the concept of emergence in large models: "))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