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梁山好汉》的“义”
再论《梁山好汉》的“义”,如朱仝“义释”宋江。吴越对“义”字,特反感,特厌恶,只要《水浒传》一提起“义”字,他就咆哮如雷,青筋条条突起,指责施耐庵,“真不知他老先生对这个‘义’字是怎么解释的。”我们到要问你老先生对这个“义”字是怎么解释的?说来说去,你重复来重复去的还是那句话:“‘义′有大义、小义之分。为国家、民族、社会考虑的,是大义”。“为国家、民族、社会”那叫“忠”不叫“义”。“忠于祖国”不叫“义于祖国”。这连三岁的孩童都知道,你会不知???你是故意混淆视听,以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义”是多词性的字。它来源于人性“大公欲”,是“大公欲”的流露。人性演进由“亲情”而“自我”而“大公”(参见我的《人性论》)。由自我而及旁人,由亲近而及别人,为此“义”生。故“義”从我、从羊。为他人而牺牲自我。故有“舍生取义”、“义不容辞”·…。舍自我而为别人而为大众,这本身就是“替天行道”,故内涵“正义”、“合宜”,如“义无反顾”、“义正词严”。一个心中时刻关心别人的人,对于不公正、不公平的事,自然“义愤填
膺”。 当然,因“义”来自非亲非故,故有“假”义的衍生,如“义子”、“义齿”等。但就《水浒传》中的“义”,多指为友情而冒危险或作自我牺牲。显然这里的“义”是指“义气”而言。宋江心里装满了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是个名副其实的“宋保义”。晁盖智取生辰纲,梁山举义,为了一个“义”字,宋江救晁盖也是为了一个“义”字,朱仝放走宋江,自然也是为了一个“义”字。为反对贪官,伸张正义,一个“义”字,把梁山众多好汉联在了一起。
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政府(朝廷)、君主,需要的不是“义”而是“忠”,甚至厌恶“义”,就如吴越那样。因为民间的“义”通常与“忠”对立,江湖因“义”而不守法度;因“义”而不受约束;因“义”而不忠于职守;因“义”而不忠于国家;…。然而,“义”却是人性的,不可缺或的,也是扼杀不了的。为此,孔子主张“忠”“义”并举。以“忠”来约束臣民,又以“义”来制约君主。“忠义”成了中国社会五千年的社会契约。故而,专制统治者虽反对民间的“义”,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义”,只能硬将“义”分为“大义”和“小义”,以便“偷梁换柱”,以“大义”来否定“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