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J2002] [SDOI2017] 序列计数

本文探讨了一个关于合数求和的问题,通过动态规划(DP)和矩阵快速幂的方法来解决大规模数据下的计算难题。核心在于利用补集转换思想,计算所有可能的组合减去仅使用合数的情况,采用矩阵优化DP转移过程,实现高效求解。

题目链接

LOJ:https://loj.ac/problem/2002

洛谷:https://www.luogu.org/problemnew/show/P3702

Solution

考虑补集转换,用所有数减去只用合数的方案数,我们先考虑算所有数的

首先可以得到一个普及组\(\rm dp\)\(f_{i,j}\)表示当前填了前\(i\)个,总和\({\rm mod}\ p\)\(j\)的方案数。

记录一个\(cnt_i\)表示\({\rm mod}\ p\)\(i\)的数的个数。

转移就是\(f_{i,j}=\sum_{k=0}^{p-1}f_{i-1,(j-k){\rm mod}\ p}\cdot cnt_k\)

然后我们拿矩阵大力优化这个转移就可以过了。

复杂度\(O(p^3\log n)\)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read(int &x) {
    x=0;int f=1;char ch=getchar();
    for(;!isdigit(ch);ch=getchar()) if(ch=='-') f=-f;
    for(;isdigit(ch);ch=getchar()) x=x*10+ch-'0';x*=f;
}

void print(int x) {
    if(x<0) putchar('-'),x=-x;
    if(!x) return ;print(x/10),putchar(x%10+48);
}
void write(int x) {if(!x) putchar('0');else print(x);putchar('\n');}

#define lf double
#define ll long long 

#define pii pair<int,int >
#define vec vector<int >

#define pb push_back
#define mp make_pair
#define fr first
#define sc second

#define FOR(i,l,r) for(int i=l,i##_r=r;i<=i##_r;i++) 

const int maxm = 2e7+10;
const int inf = 1e9;
const lf eps = 1e-8;
const int mod = 20170408;

int add(int x,int y) {return x+y>=mod?x+y-mod:x+y;}
int del(int x,int y) {return x-y<0?x-y+mod:x-y;}
int mul(int x,int y) {return 1ll*x*y-1ll*x*y/mod*mod;}

int n,m,p;

struct Matrix {
    int a[102][102];
    Matrix () {memset(a,0,sizeof a);}
    Matrix operator * (const Matrix &r) const {
        Matrix c;
        for(int i=0;i<p;i++)
            for(int j=0;j<p;j++)
                for(int k=0;k<p;k++)
                    c.a[i][j]=add(c.a[i][j],mul(a[i][k],r.a[k][j]));
        return c;
    }
};

Matrix qpow(Matrix a,int x) {
    Matrix res;for(int i=0;i<p;i++) res.a[i][i]=1;
    for(;x;x>>=1,a=a*a) if(x&1) res=res*a;
    return res;
}

int pri[maxm],vis[maxm],tot,cnt1[102],cnt2[102];

void sieve() {
    cnt1[1]=cnt2[1]=1;
    for(int i=2;i<=m;i++) {
        if(!vis[i]) pri[++tot]=i;
        else cnt2[i%p]++;
        cnt1[i%p]++;
        for(int j=1;j<=tot&&i*pri[j]<=m;j++) {
            vis[i*pri[j]]=1;
            if(i%pri[j]==0) break;
        }
    }
}

int solve(int *t) {
    Matrix tp,res;
    for(int i=0;i<p;i++)
        for(int j=0;j<p;j++) tp.a[i][j]=t[(i-j+p)%p];
    for(int i=0;i<p;i++) res.a[i][0]=t[i];
    return (qpow(tp,n-1)*res).a[0][0];
}

int main() {
    read(n),read(m),read(p);sieve();
    write(del(solve(cnt1),solve(cnt2)));
    return 0;
}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hbyer/p/10839473.html

标题基于Python的自主学习系统后端设计与实现AI更换标题第1章引言介绍自主学习系统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1研究背景与意义阐述自主学习系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1.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内外在自主学习系统后端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1.3研究方法与创新点概述本文采用Python技术栈的设计方法和系统创新点。第2章相关理论与技术总结自主学习系统后端开发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基础。2.1自主学习系统理论阐述自主学习系统的定义、特征和理论基础。2.2Python后端技术栈介绍DjangoFlask等Python后端框架及其适用场景。2.3数据库技术讨论关系型和非关系型数据库在系统中的应用方案。第3章系统设计与实现详细介绍自主学习系统后端的设计方案和实现过程。3.1系统架构设计提出基于微服务的系统架构设计方案。3.2核心模块设计详细说明用户管理、学习资源管理、进度跟踪等核心模块设计。3.3关键技术实现阐述个性化推荐算法、学习行为分析等关键技术的实现。第4章系统测试与评估对系统进行功能测试和性能评估。4.1测试环境与方法介绍测试环境配置和采用的测试方法。4.2功能测试结果展示各功能模块的测试结果和问题修复情况。4.3性能评估分析分析系统在高并发等场景下的性能表现。第5章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改进方向。5.1研究结论概括系统设计的主要成果和技术创新。5.2未来展望指出系统局限性并提出后续优化方向。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