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这一关,谁也替代不了的,跳不过去!要对摄影有感觉,必须用心地对待每处风景,每个人物。看再多的书,欣赏再多的名作,眼高了手还是低。手如何高上去?关键是要多动手,并且是用心地多动手。不用心,拍上一百年也是白搭!
同一处风景,不同的人,拍出来却相去甚远。
这是棵极为平常的树,一棵秋天的银杏树。 阳光从树背后穿过来,叶子发出金黄的色彩。
某人也站在我的位置上,拍同样的风景,并且“锐度”、“色相”、“饱和度”、“白平衡”等指标我都事先代为设定好了的,就是差临时需要调整的“光圈”“速度”、“焦距”了。那家伙脑子一转也不转一下,拿起相机就是“卡嚓”一下,比我还快!
构图不足:不能熟练地运用变焦,避开右下方的电线杆和左边扎眼的深色小树条。主树杆的位置太正,应该放在画面左边的黄金分割线处。
测光点显然放在了深色的树杆上了,整个画面显得过亮,使得金黄的树叶与背景之间缺乏层次感和通透性。结果就像是一般的傻瓜相机拍出的片子!
面对每一处风景,必须事先去细细地读懂她。然后才能再把你内心的感受拍出来,拍摄人与景物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交流。
最致命的是,相机的图片大小尺寸,设在很小的档上,使片子失去了应有的质感。
前期不足,后期可以稍作调整。
首先是按常规的比例(3:2)对画片裁剪一下,把影响主题表达的多余之物裁去。 让主树杆处在比较舒服的位置上(黄金分割线附近)
一下步,针对画面的不足逐步处理:
1、适当增加锐度;(弥补画质不够)
2:用曲线工具增加对比度和降低亮度:(增加通透度,弥补曝光问题)
3:适当增加饱和度。(使金黄色的树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更突出)

但是,后期永远代替不了前期。前期拍摄是根本性的,后期只能是亡羊补牢。绝对不能本末倒置!尽管经过后期处理弥补了前期的许多不足,但是,整体品质上还是差了一大档。
所以,不要沉迷于后期,把精力集中在前期拍摄上,做到三多,多拍、多想、多学。
也许我说得不尽正确,只是想对这些问题阐述一下。欢迎讨论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