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风险、人工智能与社会关系变革
1. 数字风险的类比与概念
如今,将社会问题类比为社会疾病和病毒,破坏社会有机体的观点再度成为学术趋势。这一观点可追溯到古代哲学,现在又广泛应用于病毒污染、数字进化以及政治和法律实践变革的研究中。例如,Eugene Thacker提出,信息安全领域可通过流行病学视角理解某些计算机行为,而现代流行病学也能用数学、统计学和信息学来解读传染病。这种类比揭示了计算机行为与生物过程的联系,如计算机“病毒”这一隐喻,体现了传染与生物物质过程的关联。
2. 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发展
“智能”一词源于拉丁语,通常指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原则。但精确全面地定义自然智能颇具难度,因为它是信息处理和呈现领域多种技能的复杂组合。“人工智能”这一术语由计算机科学家John McCarthy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在此之前,人们就已开始思考机器是否能思考。
1945年,Vannevar Bush提出增强人类思维能力的系统;1950年,Alan Turing首次探讨了创造完全模拟人类智能的可能性,并认为若机器能表现出与人类一样的智能行为,那它就和人类一样智能。
Stuart Russel和Peter Norvig确定了人工智能定义的四种主要方法:
- 基于人类思维 :人工智能应能实现类似人类的心理活动,如决策、解决问题和学习。
- 基于人类行为 :人工智能应能执行需要人类智能的行动。
- 基于理性思维 。
- 基于理性行为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