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运行期的关键模式与策略
在云原生转型的进程中,当平台搭建完成并准备投入生产,全员入职培训全面展开时,我们便进入了第四阶段——运行期。此阶段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需要一系列有效的模式和策略来确保转型的成功。
持续教育模式
持续教育是贯穿整个转型过程,尤其是运行期的重要模式。在转型早期,团队接受了云原生主题的通识教育,随后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践培训。然而,成功入职并不意味着教育的结束。
在实际工作中,随着团队逐渐适应新的工作方式,公司将重点重新转向高效交付,持续学习往往会被忽视。但云原生技术不断发展,持续教育能确保团队不断学习,在已有基础上持续改进和迭代。
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开发者入门套件并使用演示应用进行实践,能增强在新平台上工作的信心。为保持积极的上升态势,还需引入“让业务参与”和“反馈循环”模式。
让业务参与模式
公司的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需要紧密合作,创建有效的客户反馈循环,以推动产品改进。具体操作如下:
1.
定义实验
:开发团队与业务人员密切合作,定义用于测试新客户价值的实验。
2.
执行实验
:迅速执行这些实验,获取实际数据。
3.
嵌入反馈测量
:开发团队将客户反馈的测量嵌入产品中,使业务团队能够深入了解客户需求。
4.
确定价值交付
:业务团队与开发人员合作,确定最有价值的交付内容。
通过这些步骤,将业务需求融入公司的新工作方式,避免开发人员仅关注技术解决方案,业务人员无法进行全面技术实验的问题。
反馈循环模式
将反馈收集融入交付过程,能拉近工程师与产品用户之间的距离,使客户成为产品开发周期的核心。具体而言,从开发者到客户再回到开发者的实验和变更过程,能确保结果用于定义和推动下一次变更。
逐步拆解旧系统模式
当新的云原生平台稳定运行,大部分团队完成培训后,是时候迁移遗留业务应用了。重新架构一个多年来缓慢增长的大型单体应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些公司试图一次性在新平台上重新创建所有功能,但这种方式风险巨大。
更好的解决方案是逐步拆解旧系统,即“逐步拆解单体应用”模式。该模式的操作步骤为:
1.
逐个拆分
:将旧单体应用的各个部分逐一拆分。
2.
重新架构
:将拆分后的部分重新架构为服务。
3.
迁移到新平台
: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这些服务迁移到新的云原生平台。
同时,“逐步拆解单体组织”模式也很重要。公司在向云迁移时,应逐步推进,避免一次性迁移所有人。否则,培训效果不佳,团队在新系统上的生产力提升缓慢,还可能导致核心团队压力过大。
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如果公司有大量相对完整的遗留代码库,将其移植到云端但保持不变,可能会导致公司形成双重文化。一部分团队留在遗留系统,无法接触新的云原生技术,职业发展受限,从而产生挫败感和不满情绪,影响工程师的留存率。
为避免这种情况,应在团队积极使用新平台交付之前,通过前期的模式为新的团队结构和工作方式奠定基础,然后逐步消除流程和文化中的遗留问题,如专业团队和单体应用本身。
最后阶段的迁移模式
在转型过程中,不建议一开始就进行全面的“提升与转移”,但在最后阶段,对于一些难以重构以适应云原生平台的功能模块,可以采用“最后阶段的提升与转移”模式。具体做法是:
1.
评估模块
:确定那些功能稳定、运行良好且改动需求少的模块。
2.
打包处理
:将这些模块打包,使其在一台服务器上持续运行。
3.
创建接口
:创建新的微服务作为与旧系统的接口,直接与旧数据库或旧 API 进行交互。
保持创新活力
当新系统全面运行,团队能够熟练运用新技能快速迭代交付新功能时,容易陷入只关注高效交付而忽视创新和创造力的陷阱。此时,核心团队应引领创新,运用“三阶段模型”来平衡高效交付与持续创新。
三阶段模型
该模型通过动态分配资源到交付、创新和研究三个方面,使组织既能响应变化,又能可靠地交付核心业务价值。具体分配情况如下:
| 阶段 | 交付(H1) | 创新(H2) | 研究(H3) |
| ---- | ---- | ---- | ---- |
| 转型前 | 100% | 0% | 0% |
| 转型早期 | 95% | 4% | 1% |
| 转型高峰期(设计与构建阶段) | 60% | 30% | 10% |
| MVP 生产就绪后 | 80% | 15% | 5% |
核心团队将精力投入到 H2 和 H3,探索未来可能对公司有价值的下一代技术和方法。大部分团队则主要专注于 H1 的交付工作。该模型的优势在于能根据情况动态调整资源分配。
为了保持对资源分配平衡的关注,还需应用“定期检查”模式,定期重新评估愿景和目标,确保业务方向的正确性。此外,还有“降低实验成本”和“个性化共创关系”等模式,可进一步促进创新,即使在新系统进入高效运行模式后,也能保持整个组织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
转型的结束与新的开始
当所有团队都在新系统上以云原生方式工作,既能高效交付又能投入有意义的创新时,意味着转型之旅即将结束。此时可以关闭旧的数据中心,庆祝这一重要里程碑。
但要明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云原生转型不仅仅是关于微服务、核心团队和 Kubernetes,更是从一个抗拒变化的组织转变为一个能够快速、自信地适应变化的组织。掌握了这些模式和方法后,就可以运用相同的框架来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开发新产品还是拥抱新的技术。
以下是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的关键模式流程图:
graph LR
A[持续教育] --> B[让业务参与]
A --> C[反馈循环]
D[逐步拆解旧系统] --> D1[逐步拆解单体应用]
D --> D2[逐步拆解单体组织]
E[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 F[奠定新基础]
G[最后阶段迁移] --> G1[评估模块]
G1 --> G2[打包处理]
G2 --> G3[创建接口]
H[保持创新活力] --> H1[三阶段模型]
H1 --> H2[定期检查]
H --> H3[降低实验成本]
H --> H4[个性化共创关系]
I[转型结束与新开始] --> J[适应变化]
总之,云原生转型的第四阶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通过运用上述关键模式和策略,组织能够顺利完成转型,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组织文化层面,都能实现持续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运行期的关键模式与策略
各模式的重要性及相互关系
在云原生转型的第四阶段,各个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转型的成功。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各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 持续教育是基础 :持续教育模式为其他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基础。团队只有不断学习云原生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参与业务、建立反馈循环,以及应对旧系统迁移和创新等挑战。例如,在“让业务参与”模式中,开发团队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知识,才能与业务团队有效沟通,定义出有价值的实验。
- 业务与技术的融合 :“让业务参与”和“反馈循环”模式紧密相连,它们共同促进了业务需求与技术实现的融合。通过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的合作,能够确保产品开发以客户为中心,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同时,反馈循环的建立使得产品能够不断迭代优化,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 旧系统迁移的策略 :“逐步拆解单体应用”和“逐步拆解单体组织”模式是迁移旧系统的关键策略。它们避免了一次性迁移带来的高风险,使组织能够平稳过渡到新的云原生平台。而“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则是从人员角度出发,保障了整个组织的积极性和稳定性,为旧系统迁移提供了人力支持。
- 创新的保障 :“三阶段模型”、“定期检查”、“降低实验成本”和“个性化共创关系”模式共同保障了组织的创新活力。三阶段模型合理分配资源,使组织在交付的同时不忽视创新和研究;定期检查确保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降低实验成本鼓励团队进行创新尝试;个性化共创关系则促进了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创新。
实施步骤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的实施步骤,我们将其总结如下:
1.
持续教育
- 提供云原生主题的通识教育和实践培训。
- 鼓励团队不断学习,保持对新技术的敏感度。
2.
让业务参与
- 开发团队与业务团队合作定义实验。
- 迅速执行实验,获取客户反馈。
- 开发团队将反馈测量嵌入产品。
- 业务团队与开发人员确定价值交付内容。
3.
反馈循环
- 建立从开发者到客户再到开发者的反馈机制。
- 根据反馈结果定义和推动下一次变更。
4.
逐步拆解旧系统
- 逐个拆分旧单体应用的部分。
- 将拆分部分重新架构为服务。
- 逐步将服务迁移到新平台。
- 逐步调整组织架构,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5.
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 在团队使用新平台前,奠定新的团队结构和工作方式基础。
- 消除流程和文化中的遗留问题。
6.
最后阶段迁移
- 评估难以重构的功能模块。
- 打包模块,使其在服务器上持续运行。
- 创建微服务作为与旧系统的接口。
7.
保持创新活力
- 运用三阶段模型分配资源。
- 定期检查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 降低实验成本,鼓励创新尝试。
- 建立个性化共创关系,促进团队协作。
案例分析
假设一家传统金融公司进行云原生转型,在第四阶段他们采取了上述模式和策略。
-
持续教育
:公司为员工提供了一系列云原生培训课程,包括容器技术、微服务架构等。员工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了新的技术和方法,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
让业务参与
:业务团队和技术团队共同合作,针对客户需求定义了多个实验。例如,开发了一个新的投资组合管理功能,并通过实验收集客户反馈。根据反馈,对功能进行了优化,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
反馈循环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反馈机制,客户的意见能够及时传达给开发团队。开发团队根据反馈迅速进行调整,使得产品能够快速迭代。
-
逐步拆解旧系统
:公司采用逐步拆解的方式迁移旧的业务系统。先将一些非核心业务模块迁移到新平台,验证其稳定性和性能后,再逐步迁移核心业务模块。同时,对组织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确保团队能够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
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公司没有将部分团队留在旧系统,而是通过培训和引导,让所有团队都参与到新平台的开发和维护中。这不仅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还避免了团队之间的差距。
-
最后阶段迁移
:对于一些难以重构的遗留系统,公司采用了“最后阶段的提升与转移”模式。将这些系统打包,并创建了微服务作为接口,与新平台进行交互。
-
保持创新活力
:公司运用三阶段模型分配资源,核心团队专注于创新和研究,探索新的金融科技应用。同时,通过定期检查和降低实验成本,鼓励团队进行创新尝试。
通过以上措施,该金融公司成功完成了云原生转型,提高了业务效率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未来展望
云原生技术不断发展,未来云原生转型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云原生平台将具备更强大的功能。组织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持续优化云原生转型的模式和策略。
同时,云原生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未来,组织需要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创新和敏捷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之,云原生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组织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运用本文介绍的关键模式和策略,组织能够更好地应对转型挑战,实现持续发展。
以下是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实施步骤的表格总结:
| 步骤 | 具体内容 |
| ---- | ---- |
| 持续教育 | 提供云原生培训,鼓励持续学习 |
| 让业务参与 | 合作定义实验,执行实验,嵌入反馈测量,确定价值交付 |
| 反馈循环 | 建立反馈机制,根据反馈迭代产品 |
| 逐步拆解旧系统 | 拆分应用,重构服务,迁移到新平台,调整组织架构 |
| 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 奠定新基础,消除遗留问题 |
| 最后阶段迁移 | 评估模块,打包处理,创建接口 |
| 保持创新活力 | 运用三阶段模型,定期检查,降低成本,建立共创关系 |
再来看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各模式相互关系的 mermaid 流程图:
graph LR
A[持续教育] --> B[让业务参与]
B --> C[反馈循环]
D[逐步拆解旧系统] --> E[避免创建二等工程师]
F[最后阶段迁移] --> D
G[保持创新活力] --> A
G --> B
G --> C
G --> D
G --> F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全面了解了云原生转型第四阶段的关键模式、实施步骤、案例分析以及未来展望。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进行云原生转型,实现业务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超级会员免费看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