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原生架构:模式语言与设计实践
云原生发展现状与挑战
云原生作为一种新兴的软件开发方法,从2014年概念模糊到如今逐渐清晰,但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虽然云原生架构具有显著优势,但并非适用于所有场景。对于高度稳定、无需频繁更新的系统,单体架构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鉴于现代软件的复杂性和用户的高期望,云原生是正确的方向,但实施过程复杂。
云原生起初看似容易实现,任何人用信用卡就能在公共云提供商上快速启动实例,早期实验也往往顺利。然而,全面迁移到企业级云原生却困难重重,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随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且多数组织缺乏应对云原生复杂性的知识,目前也没有一站式解决方案。
云原生的持续演进与模式语言的需求
即便成功过渡到云原生,也不能停滞不前。科技发展迅速,新的技术或范式随时可能出现。因此,重要的是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云原生哲学的基础是通过持续的小创新和实验与环境共同演进,将持续进化和学习融入架构本身,降低变革风险。
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识别、描述和命名这些有利于演进的策略和实践,云原生模式语言就能满足这一需求。它有助于开发者讨论、学习和应用云原生的最佳实践。
云原生模式语言的特点
亚历山大提出的模式语言理念与云原生架构原则相符。每个模式需其他模式支持才能存在,设计应包含相互支持的模式以解决系统的各个层面问题,且需逐步发展至理想状态。
云原生架构的模式也需相互关联和支持。例如,“分布式系统”可能依赖“微服务架构”“容器化应用”和“动态调度”,并处于更大的目标(如“高度安全系统”)之下。
云原生设计需考虑的上下文因素
云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