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文档可通信性框架解析
1. 引言
在软件开发中,沟通起着核心作用,而文档则是软件项目通信基础设施中的信息载体。随着软件开发从预测性环境转向适应性环境,并且要服务于硬件更加多样化的用户群体,新的通信挑战也随之出现。例如,工程师希望能在 shell 环境中远程编写文档,无需特殊软件,还能将文档移植到不同计算机架构,并为用户提供不同视图而无需修改原文。然而,当前软件文档的现状无法满足这些期望。
2. 背景
自软件诞生以及软件工程成为一门学科以来,文档就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过去,表达软件文档有多种方式,如结构化自然语言文本、富文本格式(RTF)、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便携式文档格式(PDF)以及 TEX/LATEX 等。但这些传统方式存在诸多局限:
- 具有专有性,只能由专有软件编写或渲染。
- 重点不在软件工程,而在通用办公或科学用途等其他领域。
- 主要关注展示或处理,而非表示。
描述性标记基于有序层次的内容对象(OHCO)模型,为文档赋予层次结构。标准通用标记语言(SGML)及其简化版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是描述性标记的典范。它们为软件文档中的信息表达提供了具体的序列化语法,以助记名称定义文档的 OHCO 结构。基于 SGML/XML 的标记语言数量众多且不断增加,本文主要聚焦于 XML。
3. 软件文档的表达
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角度来看,软件文档的表示有以下要求:
- 生产者的可通信性关注点 :负责内外文档的生产者可能关注以下方面:
- 能很好地表达所考虑的领域。
- 具有以不同方式编写和提供文档的灵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