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的主题是适应,而这一主题的主要支撑点是教育。
适应,人类社会适应历史发展;个体发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教育)适应生存、生活需要。
作者在文中,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点、成长教育与社会生活的重点,旗帜鲜明地指出,是创新。借用商界领袖的观点指出“需要更多能够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大胆创新的年轻人”。
详细阐述了创新的重要性:
对于未来而言,创新为何如此重要?
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已不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演变为日用品,在其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只需借助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终端,人们可以免费获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比身边的人多具某方面知识已经不再构成竞争优势。常规的白领和蓝领工作,更多地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在新的创新经济社会里,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人类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价值,体现为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创新”的能力。
同时,追溯“玩耍”与创新性和主动性的关系。
就人类的本性而言,都有“玩耍”的欲求。无论是童年时期探索世界,还是作为成年人,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寻找新的可能性、新的思路,这些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的表达,全部都是从“玩耍”的初心开始。从玩耍开始,带着好奇心,勇于提问,积极展开人类的对话,这就是文化上最重要的。
最后,掷地有声的指出,“玩耍”、犯错,对成长的重要性,而“应试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的总观点。
并进一步对平常爱说的“失败”,不能算是失败,更应该为“循环重构”.
最后,作者提出:我们的教育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去尝试和冒险,从失败中学习而不是惩罚他们的失败,把试错或者失败看作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中将创新分为两种:
第一种创新能够为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比如说iPod、iPhone这样的产品。这种意义上的创新者需要相当程度上的天赋,甚至天才,比如史蒂夫·乔布斯;
第二种创新是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带着创造力去解决问题,寻找问题更佳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