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论文推荐# 改善晚期癌症患者预后,《自然-医学》报道新型mRNA疫苗让“冷”肿瘤变“热”
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免疫反应来靶向消灭肿瘤细胞,相当一部分癌症患者可以从这种疗法中获益。然而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人们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CPI)疗法对免疫反应性低的肿瘤(即所谓“冷”肿瘤)的作用有限,如何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状态并增强患者免疫系统的肿瘤杀伤能力成为了科研人员以及医药行业的关注重点。
近日,《自然-医学》发表了Gritstone bio公司的一项临床1期试验中期结果,该试验评估了基于异源黑猩猩腺病毒载体(ChAd68)和自扩增mRNA(samRNA)的个体化新抗原疫苗与单克隆抗体联合使用治疗晚期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该研究结果表明,这种个体化的疫苗治疗方案是安全的,患者耐受性良好,并且没有剂量限制性毒性。
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免疫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对于肿瘤免疫疗法的疗效有着重要影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针对肿瘤新抗原的细胞毒性CD8阳性T细胞对于CTLA-4或PD-1靶向型免疫疗法发挥肿瘤控制和杀伤效果至关重要。譬如说,CPI治疗的临床反应主要依赖于能否重新激活肿瘤微环境中预先存在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反应,因此通过主动接种疫苗来加强已有的以及新产生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免疫活性,有望改善免疫治疗的疗效。根据这一设想,Gritstone bio公司的研发人员设计了一种异源疫苗,希望通过解除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让“冷”肿瘤变“热”,继而增强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应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了由异源黑猩猩腺病毒载体(ChAd68)和基于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samRNA组成的异源疫苗作为治疗方案,评估了该疫苗与免疫抑制剂疗法联合使用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和晚期癌症患者身上诱发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状况,并进一步分析该联合疗法的抗肿瘤效果。在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中,研究者评估了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抗原所诱发的免疫反应的有效性和持久性,以及皮下注射抗CTLA-4药物的疗效。此外,为了评估个体化(患者特异性)癌症新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及疫苗接种所引起的T细胞反应,研究者招募了多个癌症类型的晚期患者(包括转移性微卫星稳定型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以及胃食管腺癌)进行了首次人体1/2期临床试验(GRANITE,NCT03639714)。该临床试验的主要终点是安全性、耐受性以及2期试验推荐剂量;次要终点和探索性终点包括疫苗的免疫原性、患者总生存期、生产患者特异性疫苗的可行性和循环肿瘤DNA(ctDNA)水平的变化。
论文题目:Individualized, heterologous chimpanzee adenovirus and self-amplifying mRNA neoantigen vaccine for advanced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phase 1 trial interim results.
详细解读:https://www.aminer.cn/research_report/6308cf747cb68b460f0c9982https://www.aminer.cn/research_report/6308cf747cb68b460f0c9982
AMiner链接:https://www.aminer.cn/?f=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