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通信基础:OSI 与 TCP/IP 模型详解
在网络通信领域,理解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本文将深入探讨 OSI 模型和 TCP/IP 模型,通过实际示例展示它们在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并详细介绍相关协议的特点和工作机制。
1. OSI 模型概述
OSI(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将网络通信所需的功能分解为不同层次,从物理层到会话层,每个层次负责特定的任务。以下是各层的简要介绍:
| 层 | 名称 | 数据单位 | 功能 |
| — | — | — | — |
| 5 | 会话层 | 数据 | 管理节点间的连续数据交换,包括确定发送数据的量和时间。 |
| 4 | 传输层 | 段、数据报 | 负责网络端点间的数据段传输,包括分段、确认和复用。 |
| 3 | 网络层 | 数据包 | 构建和管理网络中所有端点的寻址、路由和流量控制。 |
| 2 | 数据链路层 | 帧 | 在通过物理层连接的两个节点间传输数据帧。 |
| 1 | 物理层 | 比特 | 通过介质发送和接收比特流。 |
然而,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和 90 年代初,OSI 模型在与 TCP/IP 模型的竞争中逐渐失势,TCP/IP 成为美国国防部和其他主要网络参与者采用的标准。尽管如此,OSI 模型仍有助于初学者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挑战,并且其术语和功能在 TCP/IP 模型以及 Kubernetes 抽象中仍有应用。
2. TCP/IP 模型详解
TCP/IP 模型创建了一个异构网络,其开放协议独立于操作系统和架构差异,允许不同操作系统的主机进行通信。以下是 TCP/IP 模型各层的详细介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