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大、建行、民生等机构接连因信息科技管理漏洞收到百万级罚单时,市场接收到一个再清晰不过的监管信号: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已进入“强监管”深水区。罚单背后,“外包管理不足”、“数据错报”、“测试不充分”等具体事由,共同指向了传统、割裂的风险管理模式与数字化时代要求之间的巨大鸿沟。

信息科技风险不再是后台的“技术问题”,而是直接决定评级、罚款、甚至业务准入的“生死线”。如何把监管条款转化为可落地的控制点?如何让三道防线真正“长牙齿”?本文拆解光大、建设、民生三大典型案例,首次横向测评主流“合规神器”,带你一键锁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最优解”。
第一部分:典型罚单案例深度剖析
这三张罚单清晰地揭示了当前银行业信息科技监管的重点和常见痛点:
| 银行名称 | 罚没金额 | 核心违规事由 | 问题根源分析 |
|---|---|---|---|
| 光大银行 | 430万元 | 1. 信息科技外包管理不足 2. 监管数据错报 | 1. 外包风险失控:缺乏对供应商准入、持续监控、退出和审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导致银行核心能力空心化和第三方风险不可控。 2. 数据治理与数据质量缺失:缺乏从业务源头到监管报送端到端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数据标准不统一、校验规则不完善、报送流程存在人工干预。 |
| 建设银行 | 290万元 | 1. 信息系统开发测试不充分 2. 外包管理不足 | 1. DevOps流程存在缺陷:需求、设计、开发、测试、上线环节可能存在脱节,测试用例覆盖不全,特别是对异常场景、性能和安全测试不足。 2. 外包管理协同失效:在外包人员参与的开发测试活动中,银行方对过程和质量的监督管控不力,责任边界模糊。 |
| 民生银行 | 590万元 | 1. 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 2. 基础软件版本管理不足 | 1. 生产运维管控薄弱:权限分配不合理、特权账号管理松散、操作日志审计不严,存在越权操作和数据泄露风险。 2. 变更管理混乱: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的版本升级、补丁修复缺乏标准化流程,导致系统环境不一致、安全漏洞未及时修复。 |
核心问题归纳:
以上案例共同指向了银行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五大核心短板:治理体系不健全、开发测试质量不高、生产运维管控不力、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外包风险管理缺失。

第二部分:针对性应对方案
为系统性解决上述问题,满足监管要求(如《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监管评级办法》、《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并提升自身科技风险管理水平,银行机构应构建以下“五位一体”的应对方案:
一、建立健全信息科技治理架构
-
明确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合规部门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
-
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确保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
定期向监管机构报送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报告,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二、强化信息科技外包管理
-
建立外包策略与准入标准,实施外包服务商尽职调查与风险评估;
-
签订完备的外包合同,明确服务水平协议(SLA)、数据保护、应急处置、审计权利等条款;
-
建立外包服务监控与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外包风险评估与现场检查;
-
对重要外包服务建立备选方案,确保业务连续性。
三、加强系统开发与测试管理
-
建立覆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上线、变更等全生命周期的开发管理制度;
-
推行开发测试环境隔离,严格测试用例设计与执行,确保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达标;
-
建立代码审查、安全测试、用户验收测试等质量控制机制;
-
对重要系统实施第三方测试或外部评估,确保系统质量与合规性。
四、完善系统使用与版本管理
-
建立系统使用权限管理制度,实施最小权限原则,定期审计用户权限;
-
建立基础软件版本管理制度,统一版本基线,规范版本发布、变更、回退流程;
-
强化配置管理,建立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确保系统配置项可控、可查、可追溯;
-
建立系统生命周期管理策略,及时淘汰老旧系统,防范技术风险。
五、提升生产运维与数据治理能力
-
建立7×24小时运维监控体系,覆盖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应用、数据等各层级;
-
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响应与恢复机制,确保业务连续性;
-
建立数据治理体系,规范数据采集、处理、存储、报送流程,确保监管数据质量;
-
定期开展数据质量检查与整改,建立数据质量考核机制。
第三部分:全面金融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具选择
要有效落地上述方案,离不开专业化工具的支持。以下是针对不同风险领域的国内主流厂商及其工具/解决方案的引荐:
| 核心风险领域 | 推荐工具厂商 | 工具/解决方案聚焦与价值 |
|---|---|---|
| 科技一体化管理 | 维普时代 | 提供科技整体一体化管理平台,帮助银行建立统一的从科技预算、需求管理、项目管理、开发管理、测试管理、架构管理、外包管理、科技风险管理、科技评级管理、非现场监管报的一体化管理方案,满足科技日常管理,同时满足监管合规与评级自评估需求。 |
| 综合治理、风险与控制 | 递蓝科、安华信安 | 提供集成的GRC平台,帮助银行建立统一的科技风险治理框架,实现风险库、控制库、制度库的联动管理,满足监管合规与评级自评估需求。 |
| IT运维与安全管控 | 盛邦信息、安华信达 | 提供堡垒机、运维审计、安全基线管理等产品,强力解决“系统使用管控不到位”和“基础软件版本管理”问题,实现运维操作的可知、可控、可审。 |
| 开发测试与DevOps | 维普时代、乾元大通科技、宇信智臻 | 提供项目管理、持续集成/持续部署、自动化测试平台,助力银行提升软件开发测试质量和效率,解决“开发测试不充分”的痛点。 |
| 数据治理与监管报送 | 中软融鑫、上海篆言 | 提供企业级数据治理平台、数据质量管控工具和自动化监管报送系统,专门针对“监管数据错报”问题,确保数据口径一致、质量可靠、报送准确。 |
| IT资产管理与配置 | 中润长弘 | 提供专业的CMDB和IT服务管理解决方案,为银行的IT资产、配置项及其关系提供精准视图,是几乎所有IT风险管理活动的基础。 |
| 外包风险管理 | 维普时代、递蓝科、安华信达 | 其GRC平台中通常包含供应商风险管理模块,可对外包商进行风险评估、合同管理和持续监控,建立外包风险档案。 |
工具选择策略建议:
-
顶层规划,分步实施:首先应进行全面的差距分析和需求规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优先选择能够提供平台化解决方案的厂商(如维普时代、递蓝科、安华信安),以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
-
注重集成与联动:确保不同工具之间能够实现数据共享和流程打通。例如,CMDB(中润长弘)的数据应能同步到运维安全平台(盛邦信息)和监控平台。
-
能力与合规并重:选择的工具不仅要满足监管检查的“合规”要求,更要能切实提升银行的科技风险管理“能力”,将管控措施融入日常业务流程。
-
考虑行业经验与服务:上述厂商均在金融行业有深厚积累。在选择时,应重点考察其在本行业的成功案例、实施团队的专业性以及持续的服务支持能力。
结论:
面对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银行必须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战略层面,构建“制度+技术+人员”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引入专业厂商的成熟工具与解决方案,银行不仅能有效应对监管要求,更能提升自身信息科技治理水平,实现安全、合规、高效的数字化转型。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