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乙级B1015 德才论 (25)(25 分)

根据宋代司马光的德才理论,本篇介绍了一种排序算法,用于处理考生的德才评分,并按照特定规则进行排序。算法使用了C++语言实现,并利用set容器进行自动排序。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

现给出一批考生的德才分数,请根据司马光的理论给出录取排名。

输入格式:

输入第1行给出3个正整数,分别为:N(<=10^5^),即考生总数;L(>=60),为录取最低分数线,即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L的考生才有资格被考虑录取;H(<100),为优先录取线——德分和才分均不低于此线的被定义为“才德全尽”,此类考生按德才总分从高到低排序;才分不到但德分到线的一类考生属于“德胜才”,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一类考生之后;德才分均低于H,但是德分不低于才分的考生属于“才德兼亡”但尚有“德胜才”者,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二类考生之后;其他达到最低线L的考生也按总分排序,但排在第三类考生之后。

随后N行,每行给出一位考生的信息,包括:准考证号、德分、才分,其中准考证号为8位整数,德才分为区间[0,100]内的整数。数字间以空格分隔。

输出格式:

输出第1行首先给出达到最低分数线的考生人数M,随后M行,每行按照输入格式输出一位考生的信息,考生按输入中说明的规则从高到低排序。当某类考生中有多人总分相同时,按其德分降序排列;若德分也并列,则按准考证号的升序输出。

输入样例:

14 60 80
10000001 64 90
10000002 90 60
10000011 85 80
10000003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5 82 77
10000006 83 76
10000007 90 78
10000008 75 79
10000009 59 90
10000010 88 45
10000012 80 100
10000013 90 99
10000014 66 60

输出样例:

12
10000013 90 99
10000012 80 100
10000003 85 80
10000011 85 80
10000004 80 85
10000007 90 78
10000006 83 76
10000005 82 77
10000002 90 60
10000014 66 60
10000008 75 79
10000001 64 90

作者: CHEN, Li

单位: PAT联盟

时间限制: 200ms

内存限制: 64MB

代码长度限制: 16KB


思路:

 

 

1.定义一个结构体存储学号,德分和才分,然后可以使用set容器重载运算符,进行自动排序。

注意:set容器重载运算符写法。

struct node{
	int s1,s2,id;
	//string id;
	bool friend operator<(node a,node b){
		if(a.s1+a.s2>b.s1+b.s2) return true;
		if(a.s1+a.s2==b.s1+b.s2&&a.s1>b.s1) return true;
		if(a.s1+a.s2==b.s1+b.s2&&a.s1==b.s1&&a.id<b.id)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这句必须有,否则会出错。
	}
}t;

参考代码:

#include<cstdio>
#include<set>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node{
	int s1,s2,id;
	//string id;
	bool friend operator<(node a,node b){
		if(a.s1+a.s2>b.s1+b.s2) return true;
		if(a.s1+a.s2==b.s1+b.s2&&a.s1>b.s1) return true;
		if(a.s1+a.s2==b.s1+b.s2&&a.s1==b.s1&&a.id<b.id) return true;
		return false;
	}
}t;
set<node> v1,v2,v3,v4;
int main()
{
	int n,L,H,cnt=0;
	scanf("%d%d%d",&n,&L,&H);
	for(int i=0;i<n;i++)
	{
		scanf("%d%d%d",&t.id,&t.s1,&t.s2);
		if(t.s1<L||t.s2<L) continue;
		else if(t.s1>=H&&t.s2>=H)
			v1.insert(t);
		else if(t.s1>=H)
			v2.insert(t);
		else if(t.s1<H&&t.s2<H&&t.s1>=t.s2)
			v3.insert(t);
		else v4.insert(t);
		cnt++;
	}
	printf("%d\n",cnt);
	set<node>::iterator it;
	for(it=v1.begin();it!=v1.end();it++)	printf("%08d %d %d\n",it->id,it->s1,it->s2);
	for(it=v2.begin();it!=v2.end();it++)	printf("%08d %d %d\n",it->id,it->s1,it->s2);
	for(it=v3.begin();it!=v3.end();it++)	printf("%08d %d %d\n",it->id,it->s1,it->s2);
	for(it=v4.begin();it!=v4.end();it++)	printf("%08d %d %d\n",it->id,it->s1,it->s2);
	return 0;
}

 

 

 

### 关于PAT乙级Python 1015题目 针对PAT乙级中的Python 1015题目,虽然直接关于此题目的具体解析未在提供的参考资料中明确提及[^2],但是可以基于PAT乙级的一般解题模式以及编程竞赛的特点来构建解答框架。 #### 题目概述 通常情况下,PAT乙级的题目会围绕基础算法、字符串处理、简单数学运算等方面展开。对于编号为1015的具体题目,在缺乏确切描述的情况下,假设该题目属于常见的编程挑战之一,比如涉及数组操作、字符串转换或是简单的逻辑判断等。 #### 解题思路 考虑到PAT系列试题的设计原则,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题目要求并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和算法: - **仔细阅读题目说明**:确保完全明白输入输出的要求。 - **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依据题目特性决定采用何种方法最有效率地解决问题。 - **编写简洁高效的代码**:利用Python的优势简化语法表达,提高程序可读性和执行效率。 - **测试与调试**:通过多个样例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无误。 #### 代码实现 下面提供一段通用性的Python代码模板作为参考,适用于大多数PAT类型的编程任务(请注意实际比赛中应严格按照官方给定的任务细节调整参数设置): ```python def solve_problem(input_data): result = [] # 存储最终的结果列表 for item in input_data: processed_item = process(item) # 对单个元素进行必要的预处理 computed_value = compute(processed_item) # 执行核心计算逻辑 result.append(computed_value) return format_output(result) if __name__ == "__main__": inputs = read_input() # 获取用户输入或其他形式的数据源 output = solve_problem(inputs) print(output) # 或者按照特定格式写出到文件/标准输出流 ``` 这段伪代码展示了如何接收外部数据、逐项处理并将结果整理成期望的形式返回或打印出来。具体的`process()`、`compute()`函数定义需根据实际情况定制化开发;而`read_input()`则负责获取初始条件或案例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