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七杂八
去看,去爱,并被感动
vincent_hahaha
haha ha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第一章》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当一个人想要去做成一件事情或者去追求一个目标时,为什么往往都是爱而不得呢?或者又是患得患失呢?往自己...原创 2020-04-05 11:19:43 · 7637 阅读 · 0 评论 -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与其学生柏拉图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成为“古希腊三贤”,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奠基者。聚集在被雅典法庭以辱神、腐蚀青年思想等罪名判处死刑,拒绝逃亡饮毒而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会懂得思考,而思考的最高境界就是对人生的考量,人生思考的角度很多,冥想,反思,顿悟,觉醒。这里只说“未经审视”(反思)先解释一下什...原创 2020-02-19 21:54:40 · 2408 阅读 · 1 评论 -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易经·系辞·十二章》在形器之上,无形体度量,抽象不可形而为万物,所共由者,就叫做“道”;在形体之下,有形体可寻,是具体之物,就叫做“器”;将形上之道、形下之器,变化而裁制之以致用,就叫做“变”;推而发挥之,扩充之以实行于天下,谓之“通”;举而设施安置于天下的百姓,就叫做“事业”。而我们...原创 2020-02-16 21:47:00 · 1288 阅读 · 0 评论 -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古大德常常教导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既然是凡夫,长劫轮回在六道,不起心、不动念是肯定做不到的。起心动念再正常不过了。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是阿罗汉以上的境界,换句话说,是四圣法界里面的圣者,那不是凡夫。对凡夫来讲,念起是正常的现象,但是这个念头很恐怖,肯定是恶念多、善念少,肯定是如此。所以菩萨教我们要觉悟,「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特别是对於恶念,如果一觉悟,这个恶念就能止住,...原创 2020-02-16 21:15:42 · 903 阅读 · 0 评论 -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三个伟大的心理学家这三个人曾经关系很好,荣格和阿德勒都很崇拜弗洛伊德,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后来荣格和阿德勒都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太对。弗洛伊德把一切都归结为性,都是由于性的压抑导致的行为的改变。因此两个人都各立门户。弗洛伊德很生气,于是针对这两个学生(荣格和阿德勒都偏内向的人),写了一系列的文章来抨击这两个人。...原创 2020-02-12 21:05:12 · 7531 阅读 · 0 评论 -
觉知性
觉知,包括“觉”和“知”。“觉”表示感、触的过程,“知”表示认知。觉知也可以说是一种对某物有所认识或有所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自我觉知是个体把自己当作注意对象时的心理状态。比如说,“我在走路”不是觉知,稍微警醒一下变成“我知道我正在走路”就是觉知。佛学称它为“慧眼”,禅学称它为“观照”,克里希那穆提叫它“自我觉察”。觉知性可以表现出一个人对自我行为的察觉和反应能力。当一个人开始有清醒的意识到我...原创 2020-02-10 15:56:38 · 2066 阅读 · 0 评论 -
生命觉者
学了生命科学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34亿年前,原初的生命出现,就是最简单的一个单细胞生物。经过34亿年的演化,从单细胞到了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无性到有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非人类到人类。控制地球的是智能,而不是哪一个物种。什么是技术?在过去异想天开,在今天勉为其难,在未来习以为常。一百年前,没有抗生素的时候,感冒死人很正常。如果到了2100年,会怎么看待今天的技术?...原创 2020-02-10 00:41:01 · 2017 阅读 · 0 评论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者汪曾祺)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诸先生学习,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沈先生对文学创作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并且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的老师沈从文》中,汪先生将自己对沈先生的怀念从从容容地挥洒于笔尖,文字很朴素,但是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真情。此文致敬所有在三尺讲台耕耘的“先生”们。 &n...转载 2019-09-30 23:52:21 · 2322 阅读 · 0 评论 -
钱穆的中学读书事(作者王国华)
重读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的著作《师友杂忆》,记其中学读书事,越读越感慨。20世纪初,钱穆就读于常州府中学堂。其同学中有一人就是后来的刘半农;有个小他两级的师弟,就是后来的瞿秋白;有个老师,竟是文史大家吕思勉。一个不起眼的学校,走出这么多耀眼的 人,一定有其独到之处。而钱穆记录的几则师生轶事,恰可体现彼时的学风,即:讲规则,有错必...原创 2019-09-30 23:41:55 · 267 阅读 · 0 评论